内容提要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开阔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心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诱发动机,激发兴趣,探究式,尊重个体,增强信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而是要求我们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建立起新得数学教学观,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产生创新动机,是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这时学生会做处各种猜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每人准备直径不等的两个圆形纸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直观的观察得出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心距与半径之和的大小关系以及它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学习品尝到了自主获得新发现的成功愉悦感,诱发了学习的动机。 二、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有意义的行为,需有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能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我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常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及时的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声“你真棒!”“你说的真好,有创见!”“你真了不起!”……把着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亲切感,同时把微笑教学带入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开阔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又不断发展的个体和群体,要相信他们能够学习,给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表现自我、品尝成功的机会,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就必须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去思考、去质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会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教师应努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且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所以这一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教师进行提问式的检查,(1)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异同,你认为在计算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最后进行“当堂检测”。检测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通过这一检测既能发现学生知识漏洞,又可以加深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动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数学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首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使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因材施教,一方面,我们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辅导差生既要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还可以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另一方面,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通过上述各种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应为每一个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我们依据课程标准,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采用赏识教育的形式,竖起“大拇指”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培养学生养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鼓励提问题,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也应重视。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现代教学评价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人开展的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数学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做好他人为主的外部评价,更要注重学生自己的自我评价,使二者达到完美的有机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以新的角色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同时教师还必须做好教育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朱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张华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