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本论文在
其他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摘 要]《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诸葛亮这位从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到最后“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平民乃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遇之恩”的悲剧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
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
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征程。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大事小事 “事必躬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且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
第一百零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第一百零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二)三顾之恩,涌泉相报----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同时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守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礼,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 “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礼,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
葛亮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而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积极的处世观,有希望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心中的“正统炎刘”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但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等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何其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美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也悲于此。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的“完善”及他信奉的伦理观,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道路。
(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智的悲剧美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未出山就预见天下三分的战略策略,初步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才智,智谋是不必说的,更重要的是决策英明。他已分析出:当时曹操地广人多占“天时”,东吴孙权据天险占“地利”,所以刘备要取得成功就得占“人和”,而刘备在这方面似乎确实强于另二者,所以诸葛亮企图用他的才略,施展自身的才华尽“人谋”以达“人和”来实现辅佐刘备匡复汉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人谋”方面,三国时代,无论荀彧,郭嘉等文臣谋士,还是周瑜,司马懿等武将都不及他,如第三十六回,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从他人之口就可能看出诸葛亮是无人比及的,“人谋”应占一绝。在“人和”方面,从表面上看,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不言而喻最得“人和”:刘备是“仁君”,使人心归有,诸葛亮是“贤相”,即有卓越的才智,忠贞品格,又有崇高的威信,主持谋划一切,刘备对其言听计从,群臣都服从指挥。蜀汉似乎是一个高度“人和”的集团。但是,诸葛亮的真正悲剧就在于此,蜀汉中不少主要人物都并不能与他真的配合到底,他的智慧不得完全发挥,没有能很好的做“人和”,那么诸葛亮再有“人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了。
(四)儒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 诸葛亮的“出师示捷”不仅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千万读者也已以泪洗面,真真切切的为罗贯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所感动。“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 “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诸葛亮正是德、才、智兼备,他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更为世人推崇。然怀绝世之才的他却终身未完其志而含恨死去,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伤感,虽事业未果,但他个意志力量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在人们的心目中永垂不朽。我们看诸葛亮才智的施展及取得的成果: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可谓“人谋”已达到了至臻至善的地步,但这些胜利下隐藏着最终的败亡,这此胜利如空中楼阁,无基大厦,一股东风就会在摧朽拉枯之势下前功尽弃,究其根源在于“人和”的不持久,不扎实,单凭诸葛亮的个人“人谋”而没有真正意义的“人和”是无法战胜“天时”和“地利”的。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千叮万嘱:“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表示“军师之言,当为肺腑”,实际上转身即忘,当东吴举旗不定与谁和好而提出与关羽和亲时,关羽一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大喝,把东吴推到了敌国。彻底破坏了诸葛亮的“和吴”大计而置荆州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其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使《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再追溯蜀国副军师庞统,他与诸葛亮齐名,“卧龙凤雅”,理应与诸葛亮“人和”,如果如此一个守荆州,一人占益州,占胜“天时”、“地利”未可知矣,但他在取益州时,冒险轻进,不听诸葛亮的忠告,反疑心诸葛亮妒忌他独建大功,导致在“落凤坡”被箭射死。使刘备失去一臂,诸葛亮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做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虽倚仗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时刻他偏不听诸葛亮的话,还背诸葛亮的大计,最典型就是他为“义”而不顾“国”, 他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重“义”令人钦佩,但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却完全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计。结果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而临大敌,仍由诸葛亮用策一一化解,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人和”名存实亡,单靠诸葛亮个人的“人谋”独支大夏,“匡复汉室”何其难矣!另一方面,蜀汉每遇大事,小事多由诸葛亮授以“锦囊献计”而解决,诸臣难以发挥潜能,缺少锻炼,以至成了诸葛亮一人苦撑危局。也就预示他以劳苦取得的胜利也只能昙花一现,一但他倒下,将无人继承,来保汉业,所以诸葛亮的才智无论如何,事业难成,再多的胜利也只是绝望。每一个决策只能加重其悲剧的砝码,但他智慧的光环永远不会消逝,被后世所称颂。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参考资料:
1.清。张人龙诗:《丞相祠》
2. 书中引用原文《三国演义》 金城出版社
3.杜甫:《蜀相》
4.《美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郭沫若在《蜀道奇》
6.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下一篇
:
注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
Tags:
诸葛亮
形象
悲剧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