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中学生校园暴力原因及对策
本论文在
其他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中学生校园暴力原因及对策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祖国有用人才的摇篮。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与学校是沾不上边的。但严酷的事实证明: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并且日趋严重。校园暴力是指侵犯学校师生人身、财产等权力的强暴行为,校园暴力可称为一种文明病,在世界各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无一幸免,只是程度各有轻重而已。在1993年4月20日,在美国的哥纶宾中学,18岁的艾里克·哈里斯和17岁的迪伦·克莱坡各自携带一支半自动步枪、手枪和几十颗炸弹,在校园中冲教师和学生射击,些时正值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110岁生辰。在杀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并打伤无数后饮弹自杀身亡。校园暴力行为已引起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特别是教育界为此忧心忡忡。这些暴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
一、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1、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2、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3、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4、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看,大多数都是以“索要”为主,有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的勒索现象。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许多被勒索的学生日后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感到心有余悸。被勒索者如果没钱或钱少就会被毒打,或施以其它的暴力性行为,或进行恐吓等。
5、残忍性。现在的暴力行为在校园内不仅是小打小闹,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预谋性、智商性,并且采用的手段是越来越残忍。有些为了达到目的甚至是致人于死地而后快。如1996年1月16日,北京市某中学学生遭三名同校高年级学生连续进行两次抢劫后被残忍打死。
二、产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在校中学生的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主要从以下六点进行分析:
1、中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极易冲动,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主观意识能力,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他们的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往往判断事物缺乏客观,处理问题时带有情绪,不太冷静,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他们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试一试,同时又喜欢出风头,好逞强。另外,受到一些影视媒体的影响,喜欢充当“老大”,认为“老大”很酷,能获得同学们的崇拜。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会不择手段,往往以暴力行为来获得这种成就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一切无不都有助长了校园暴力发生的趋势,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只有在强暴者对他人发生伤害后,才感到事件的严重性,懊悔之极,且谴责自己的鲁莽与冲动。这就是显现了中学生的心理不成熟。现在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在经济潮流的冲击下,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自控能力又差。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容易迷失方向。例如泡网吧、打游艺机,许多青少年都是从这里走向犯罪的。因为玩这些东西很容易上瘾,另而且需要花钱,这样会导致他们会为了钱去抢劫、勒索等,在校园内发生诸如此类的暴力行为。
2、中学生“面子”观较强,报复心理强。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更何况是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因其精力充沛且好胜心强,一切都力求做得比别人好,从而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加倍赞赏。但有一些学生心胸狭窄,自尊心较重,且控制力差,特别是在以往一直是一帆风顺的,且平时受老师厚爱的学生,一旦受到某些挫折后或遭教师的批评后,由于面子上过不去,自己又咽不下这口气,就会产生报复心理,且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如某地一名中学生,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曾出席本地区的团代会,是一名很有前途的学生。一次,他因违反了学校的规章纪律外出打牌,受到老师的批评,该学生顿感失了“面子”,一气之下出走,后来为了报复,返回学校用火烧了学校的招待所,并持刀冲入校园逢人便砍。
3、家庭环境与家庭人际交往教育的偏颇对中学生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调查表明,许多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多出自于家庭问题,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生活在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中,生活在那些有在巨大压力和冲突的家庭中,由于得不到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心态,养成偏颇冷漠,好斗等不良习惯;除此之外有的家庭过度溺爱孩子,放弃对孩子教育,这同样会导致孩子产生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带到学校后,就会与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教育管理方式发生冲突,与其它同学发生矛盾,产生对抗,以致产生暴力行为。其次就是目前家庭人际交往教育的偏差滋生并增强了中学生的攻击性,小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其家长往往错误地暗示和引导孩子去攻击或还击他人。多数家长认为“在学校里不能太老实”、“受人欺负咱不干”。《新民晚报》报道过在公共汽车上小女孩踩了小男孩的脚,男孩推了小男孩一下。当即小女孩的母亲重重地将小男孩往后一推,并大声训斥女儿:“你怎么这么傻,别人欺负你也不敢吭一声”。正是家长的错误怂恿和恰恰相反的鼓励,助长了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这也是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体系与管理的不健全。首先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对薄弱。在处于转型的社会现实中,学校道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还是进行着老一套的说教方式,对新时期中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其次是教育思想老化,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整学生、骂学生、打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如同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那样,中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因成绩不好而被人贴上了“差等生”这样的标签,他们往往受家长的指责、老师歧视、同学嘲笑。这无疑会使这部分中学生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被遗弃感。挫折理论认为,当中学生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或事攻击性的抵触反应,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部分差生的暴力行为正是对外界歧视等消极刺激的心理释放。第三,由于学校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上不够重视与及时,使一些原本是很小的事情暴力化与恶性化,促使了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还有的学校对于所发生的暴力事件不是积极地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而是千方百计地掩盖,息事宁人,这无疑纵容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5、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阶段,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种色情、凶杀、暴力等书、画刊物充肆各地书摊,而且许多录像、碟片及影视作品充满了打打杀杀的画面,这一切都极其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有着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好奇心强,极具模仿性等特征。在社会上一些“黄”毒文化的思想侵蚀后,极易诱发强奸事件的发生。再如《逃学威龙》、《校园小霸王》等所谓的青春校园片描述的全是校园中的不良习气,对于那些学校中打架的,能捉弄同学的老师的称之为英雄或老大。这些影视对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讲,必然产生误导。并极易促使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6、法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随心所欲,做事不考虑后果。中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国为不知法,不懂法而犯罪。据2000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浙江温州市桥头镇中学初三(10)班学生杨统焰、单胜杰劫持同班同学邹昭静,向其家长勒索5万元现金,邹不从,杨、单便用刀把邹刺成重伤,当这两个犯罪人得知被害人没死,就认为没事了,轻描淡写地说:“过几天和爸爸带点水果去医院看看伤者就行了,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了刑律。
三、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对策。
对于日益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有关部门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犯罪特点,积极做好犯罪的预防工作,共同来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1、首先,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指导孩子。据调查,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对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感情的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其它不同方式不可比的。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一起的时间越多,心中的忧伤成份感到越少。因此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使子女有隶属感,且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其次,父母要杜绝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要实行民主,不使用暴力,不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表现。同时要与孩子经常进行心灵交流,为其排除心中的一切烦恼,给其创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2、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为自己的行动,这一教育有效地规范了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大力强化普法教育,让中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其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是违法的,哪一些是不违法的,并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致使自觉遵守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很多中学生在犯了错后还不知道自己违法,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小事,这一切现象表明了我国中学生法制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中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如取缔游戏厅、非法经营的摊点、书屋、录像厅、网吧等,还学校一个文明的周边环境。还有就是加强对报刊、影视等媒体的管理,不刊登和播放带有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作品,保证青少年在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让中学生远离暴力,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4、告别以“分“取人的观念,尊重学生、注重差生,一视同仁。实践证明,很好校园暴力都是由差生、流失生引起的,都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不尊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差生不满,歧视差生,使学生产生被剥夺情感与被遗弃感,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认真帮助差生进步,不歧视、打击、讽刺和挖苦学生,真正做到人人平等。
5、开设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中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与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得不到及时疏导和释放,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挫折的打击而自暴自弃。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使之能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克制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6、控制好中学生的消费行为。由于高消费之风的影响,中学生超前消费已日趋突出起来,部分中学生嫌贫爱富,追求享受,讲吃、讲穿、讲用、泡网吧,已严重扭曲了正常的消费心理。当超自己所承担的能力时,就会产生出不良心理,从而引发校园暴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提倡学习一律穿校服,强化学生意识。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教育,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家长应有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消费,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7、控制好中学生的交友情况与业余文化生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社会上的失业青年、缀学生,以及学校中道德败坏、纪律散漫行为不检点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其对朋友产生正确的认识,不受犯罪分子的教唆、引诱,不加入其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腐朽没落黄色、暴力等低级的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和毒害是触目惊心的,据山东省少管所的调查,在押性犯罪的未成年犯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黄色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控制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其不致于遭受不良因素的引诱和影响。
8、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保护自己的方法,由于校园暴力犯罪的不稳定性与偏发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伤亡,我们应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勇于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正确且灵活地处理这些暴力事件,使其能够摆脱校园暴力事件带给自身的伤害。因此,增强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工作。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每天有大约1/3的时间乃至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暴力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所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在我国校园暴力的发生极少,在世界各国中仍处于良性状态,但此时正值社会转型动荡时期,经济高速增长,这种不良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多,所以我们只有及早地开展一系列有效工作,积极预防治理校园暴力犯罪,才能使校园始终充满安静和谐的气氛,还中学生一片健康成长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梅德衡,《预防犯罪对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下一篇
:
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竞合策略研究
Tags:
中学生
校园
暴力
原因
对策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