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275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及解决办法[摘 要] 我国从80年代初就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本人所在地方大约从90年代末开始阶段性的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至今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很多学校已将计算机教育发展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普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针对目前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提出的新要求,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中小学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1、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学校也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但是普遍观点是:多媒体课件在做公开课时可以使用,一般平时的教学中不宜采用。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进度”、“保证升学率”。在这样的观念束缚下,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进行一些尝试,但由于缺乏行政手段的支持,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手段充分地发挥它的价值,而更多的是用来上信息技术课和观摩课、公开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上公开课的教师身旁总要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跟随。有的中学一个月也可能不上一节信息技术课。甚至一些学校的小学生,他们说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打字、画画、玩游戏。 2、教材衔接不紧密、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取舍 本人将我区所选用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收集起来进行了比较,比较之后发现三个阶段的教材若干内容重复,课程内容几乎都差不多,不像我们学习的其它像语文、数学等科目衔接紧密,初中的课本拿到高中可以用,拿到小学也可以用。加上这门课程目前尽管考试,但是不和升学考评挂钩,所以课时设置不足,基本上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每周一节课,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材衔接不紧密,每个学生以前掌握的课程内容又不一样,导制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一样,导致教师授课无从下手。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后,有的城市来的学生可能原来的信息课相对比较重视一些,所以基础就好一些,有的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原来学校不是很重视这门课,所以基础就差一些,学生小平参差不齐,授课无法顺利进行。 3、教学方法、模式陈旧,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创新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信息技术课教师受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授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加上这门课程的教材缺乏衔接性和整合性,新的知识讲授的时间可能不够,而旧知识又可能多次重复,这可能扼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性趣。 4、教师任教学科庞杂,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这几年随着教师招考制度的实施,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教学的专业对口,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班级轨制小,有的农村甚至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这样,六个年级就是六个班,信息技术课一周开设一节,那么一个老师的授课数就是六节,这个课时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量的,所以要兼带其它课程。这样就无法专心于一门课程的研究和教学。而且一个学校就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实现同门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这样也很不利于这门课程的发展。加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学科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有些年轻教师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时,这些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