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839
论“我”在数学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无可非议,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另外,从教学过程看,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我不由反复总结、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枯燥的,如何发挥我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特色,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富于童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关键词] 激发兴趣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培养创新 鼓励尝试 问题的自主解决 [引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总之,兴趣对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从新课程的理念分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一基本精神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就应改变过去教学中种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课堂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竞技场。过去,在考试统一指挥棒的指导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做法经常流于形式。这又怎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呢?新理念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