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625
合理组织促成合作 [摘 要] 合作学习已悄然走进了小学语文的课堂,但一段时间以来,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从建立规则、合理分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互助和支持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去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和实施,从而使合作学习的目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 建立规则、合理分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互助和支持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走进课堂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开始,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因为分工不明确还没有进入正题。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发言的学生说的是自己的主张、意见,而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还未进入正题的学生就更加茫然了。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案例一:师:我们上节课对《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青蛙? 生:(自由读课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