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745
论小学语文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逐渐推广,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不顺、合作解体的现象,使得合作学习“有名无实”。为此,本人想借此文简单阐述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及要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9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XX师范大学博士肖川对合作学习这样定义:“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中,“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是“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而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