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471
新课程标准下朗读指导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 新教材、新大纲的出台,进一步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对于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指导成为一大难题,其突出表现为:朗读指导过程缺失,指导方法单一,朗读后评价滞后,为朗读而朗读。朗读指导的研究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研究的热点。朗读指导主要应抓住三个阶段,“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教学环节,采取检查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传授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入文本、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到收获,实现朗读目的。朗读评价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激发朗读兴趣、读出感受、受到感染、教育与启发”,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朗读指导 朗读评价
一、朗读必不可少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它具有表情达意、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发展思维等作用。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看到的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因此,身负传承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语文教学时时离不开朗读。讲课文时需要它,讲练习时需要它,甚至语文课外活动中也有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