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065
阜新市城镇成年人对曹操个性的认知分析[摘 要] “曹操”做为广泛流传的一个名词,人们对于它的认知,更多的是做为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对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了了解现代人对历史人物——曹操的个性的认知和曹操的个性对现代人的意义,对我市(辽宁省阜新市)城镇成年人开展了《曹操的事迹》问卷调查和《曹操16种个性因素》测试。正面性格总体概括——“雄”。负面性格总体概括——“奸”。 曹操的所有的“二极性”的行为方式,仅仅是他的一种“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他只有一个目的——加强自己的统治。在这个目的之下,他特事特办,爱则加膝,恨则坠渊,看似性格具有二极性,实际他的个性是统一整合的,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这是理性最直接的一个表现。我们研究曹操的意义,不在于历史真实上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或者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点,而在于他做为一个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人生哲学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 曹操 个性 《16PF》
曹操(155-220)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创者。字孟德,原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安徽毫县)人。早年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称魏王。 “曹操”做为广泛流传的一个名词,人们对于它的认知,更多的是做为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对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三国演义》中郭嘉论述了曹操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都强于袁绍,必然最终取得胜利,表现的不仅仅是郭嘉的智慧,而是人民的智慧,是人民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对于“胜负”的认知的智慧。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与同办公室的心理学教授秦教授谈论人的个性在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事业成就等方面中的作用,经常提到“性格之王”曹操。曹操几乎在所有的性格特点上都具有“二极性”,对于普通人,这就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但曹操却不是人格分裂。那么,巨大反差的“二极性”性格特点是怎么统合在他的身上的呢?或者说,他为什么不人格分裂呢?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到了比较接近的意见。 一、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现代人对历史人物——曹操的个性的认知和曹操的个性对现代人的意义,对我市(辽宁省阜新市)城镇成年人开展了《曹操的事迹》问卷调查和《曹操16种个性因素》测试。为在全国范围内的“曹操的个性分析”的调查工作积累经验。 二、方法与材料 (一)准备工作:编写《曹操的事迹》问卷20题。 1、曹操年轻时曾只身刺杀过董卓。 2、曹操从匈奴人手中赎回了蔡文姬。 3、曹操借督粮官王垕之头以止军心。 4、曹操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 5、许邵对年青的曹操的评判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6、曹操对刘璋的使者张松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7、《邺中歌》中最后二句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8、曹操急中生智的成语故事是望梅止渴。 9、曹操“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是在官渡之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