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196
论自我效能感——论学习自我效能感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关键词] 学习、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个人的认知和其它内部因素、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人的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有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对能力的信念,在个体的活动成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学习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几种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学生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