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3640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学前幼儿的“抗挫”能力[摘 要] 挫折教育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本文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只要我们在正确的观念的指导下,运用恰当、合理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词] 幼儿,挫折教育, 自信心的培养,耐挫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家长的氧气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怕孩子受伤害,什么事情都是取而代之,连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因此,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不会很好的解决问题,不会很好的自我调节;而另一种,家长的赏识教育让孩子没有承受挫折的机会,更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家长还是依旧这样,孩子也不会很好的自我调节,当遇到的问题时,往往孩子解决方法也只有哭或是发脾气了,他知道这样家长就会来帮助他,这样做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当然赏识、激励教育是很好的,但是一味的夸大孩子的优点忽略了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承受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得极差。和小朋友相处遇到困难问题时还会出现偏激的举动,他不知道怎样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孩子在小班的时候,赏识、激励的教育可以偏多,但是到了中班和大班孩子就要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这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孩子在慢慢承受挫折的过程中,才可以懂得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很好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学会自我调节,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拥有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因此,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对于他们将来的适应社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自我调节能力不是长大后突然学会的,而是人生在经历种种困难、危险、挫折、失败的进程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在幼儿阶段,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引导教育使幼儿逐渐学会在遇到困难失败时怎样有效的自我调节。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条件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独自去面对,让其经受磨炼,摆脱困境,超越障碍,启发和促进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帮助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老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克服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是很多的。 (一)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 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我们首先要让幼儿直观地的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逐步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幼儿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由于得到了不断强化,他们的心理过程就会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积极向上心态。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和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受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畏惧依赖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