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能力 语言 环境 培养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 结合礼仪教育,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从一个人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就能够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如果幼儿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就会提高他们大胆表达的信心。我们抓住日常生活的有利环节,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1、发挥榜样力量 我们利用小班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只要班上出现礼貌行为,我们就会及时表扬。如每次老师发饭时刘颜博小朋友都会说一声:“谢谢老师。”每次我们帮涵涵提上裤子,涵涵也会响亮的说一声:“谢谢。”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们都会大声的表扬,这样对其他的孩子也会起到一个暗示的作用,引领孩子们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2、教师要用规范的言行,创设语言美的氛围 结合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幼儿鞠躬问早、问好,已成为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刚入园的孩子,教师要身先力行,使孩子能够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现在,班上的大部分孩子已经由原来的不敢、不好意思,到现在主动、大方的给老师鞠躬问早。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们的举动,都非常感动,琪琪妈妈说:“孩子原来对我们说话总是“你、你”的,现在已经会说“您”了。”孩子们在逐步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同时,不但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而且幼儿之间还成为了好朋友,并为伙伴之间的自由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在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是指幼儿受内在需要的驱动,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自发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愿、自由地进行活动。 在《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正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自发自主地运用语言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 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2、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可说。 在每次的非正式活动中,都会有许多丰富的操作材料,而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设计制作并投放的,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儿在对这些材料地反复摆弄中,在具体事物与具体动作的实践中,会自然而然的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如幼儿在盖瓶盖子活动中,开始反复找盖子盖在瓶子上,逐个盖完后,又会拧开,后又一一盖上,以后完成后会将多出的瓶子还给老师,或将多出的瓶子放在自己前面向老师要盖子,嘴里也会说“多出来了,多出来了”或是叫“少掉了,少掉了。” 3、反复、多次的尝试,让幼儿练说。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的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在每一次正式的数活动前,一般都要进行2——3次的非正式活动,而在每一次的非正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又都会有多次选择、操作材料的机会,多一次操作的机会,就多一次练习说的机会。如幼儿在学习“数的形成”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经验积累的情况,一般安排三次非正式的活动,而在每次的活动中,一般每个幼儿至少能玩到1——2次形成的材料,三次活动下来,每个孩子有3——6次的操作机会,那么就有3——6次的练习说话的机会。由此可见,非正式的操作活动给了幼儿更多说的机会,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三、掌握幼儿语言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
(一)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活泼可爱的小兔”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
观察与动手,不仅丰富了知识,了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在语言教育中,发展幼儿思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像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积极主动,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李华,高素荣.汉语语言优势与利手的关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4)247-248 申继亮,方晓义.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敏感期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62-67 许政援,郭小潮.11-14个月儿童的语言获得—— 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的模仿学习.心理学报,1992,24(2):14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