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 首页 |
  • 毕业论文 |
  • 论文格式 |
  • 个人简历 |
  • 工作总结 |
  • 入党申请书 |
  • 求职信 |
  • 入团申请书 |
  • 工作计划 |
  • 免费论文 |
  • 现成论文 |
  • 论文同学网 |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中文系文学论文

论鲁迅小说的景物描写

本论文在中文系文学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论鲁迅小说的景物描写
 
 鲁迅小说的景物描写主要采用的是白描写法。以描写明月和白雪等景物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抒情,为了写人;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主题,深化人物性格;其特色是以少胜多,蓄意无尽。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对其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景物描写手法采用了白描,其语言之简练来自对生活的熟悉和深刻理解,来自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文章之法和绘画之法是相通的。“白描”乃古代重要的画法之一。它是用墨线勾画物象,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不事渲染。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的形象。
 外国的有些小说的景物描写长篇累牍,拖泥带水;而鲁迅小说的景物描写,则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刘勰说:“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足见要把字句削减到不能再削减的程度,才算得是有密度,才算得是精炼。如何削减?就是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轲夫说:“简练是天才的姊妹。”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惜墨如金,以少胜多。
 如《孤独者》写“转了大半年,寻不出什么事情做,我便决计回S城”的情景:
 到时是春初的下午,天气欲雨没雨,一切都罩在灰色中。 ①(P231)
 写“我”找不到事做,无聊之极,又回到了S城。到时早春伊始,残冬仍存,欲雨未雨,天色阴沉,心情沮丧,有如死灰,“一切都罩在灰色中”,一句话,就概括了灰色人物魏连殳所处的典型环境,为预示斯人之已经作古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又如:《药》的开头,这样写道: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①(P19)
 “什么都睡着”。非常精炼地突出了暗无天日,革命者无辜被杀而华老栓却去买人血馒头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悲惨现实。
 鲁迅小说景物描写的精炼来自对生活的熟悉和深刻理解,来自其精湛的艺术修养。
 如《在酒楼上》写S城之“深冬雪后,风景凄清。” ①(P156)写积雪之“著物不去,晶莹有光。” ①(P157)这些简练苍劲的四字句,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世说·语言88》的景物描写:“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云兴霞蔚”的四字句式。《在酒楼上》也是写鲁迅故乡山阴道上的风景,鲁迅的写景是否也多少受了它的一点启发呢?
 又如在《故乡》中,鲁迅写乘船离开故乡的情景:“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①(P61)
 这又不禁使我们想起李白的《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两岸青山离船而去,同样是写山川的动态之美,不过一是写两岸山川与帆船迎面而来,一是写背离而去而已!这是否也受了李白诗意的启迪呢?
 至于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在酒楼上》)中的:
 “如蔑视游人的不甘心于远行。” ①(P157)“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①(P166)
 上述带点的词语言近旨远,兴寄深微。犹如韵味无穷的诗词中炼就的警句,把诗情画意熔铸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又如阿Q寻找生计,出门求食。但见:“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 ①(P81-82)
 这宛如一幅生动的版画:“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完全符合一个版画家刻画人物抬头远眺的艺术视觉。如果是近看,则为农夫的全人,而非“几个圆形的黑点”了。鲁迅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细致,是和其作为版画家的“只眼独具”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
 二、景物描写是为了抒情,是为了写人,并非为简而简,物因人而异,景随情而迁。人物不同,心情不同,而景物也自然不同
 比如《伤逝》的开头写子君出走以后,“我”又回到原来和子君同居的房间,“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 ①(P236)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此情此景,何日能忘!
 子君死后,又有一段痛彻骨髓的景物描写:……“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换来的虚空存在。” ①(P254)
 破屋板床,枯槐紫藤,物虽在而人已亡!过眼烟云,长歌当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我”决心在孽风怒吼之中,寻觅子君,当面说出自己的悔恨和悲哀。
 在鲁迅小说中,像这样淋漓尽致的景物描写是不多的。有时只有那么一两句。
 鲁迅小说,写景以写“月”和“雪”为最多。这大概是由于鲁迅喜欢明月之冰心玉洁,清辉明朗;喜欢白雪之晶莹纯洁,凌寒傲骨。写“月”、“雪”各有十数处之多,而都不相雷同,每处各有特点。
 如《狂人日记》第一段开头写:“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①(P3)与下行“精神十分爽快”相照应;第二段开头写“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①(P4)与下文在黑暗中“怕人害我”相照应。通过月光的有无,反映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
 在《社戏》中回忆儿时和一伙小朋友晚上去赵庄看社戏,伙伴们“有说笑的,有嚷的”。当时的月色也自另有一番风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①(P131)这样的描写正符合儿童天生好动的心理特点,高高兴兴地去看社戏,农作物的清香扑鼻而来,月朦胧水朦胧,心花怒放,船本来行驶得很快,但还嫌它慢了。小孩子的欢快而急切的心情,可以想见。
 其实小孩子年幼无知,并不是真正想去看戏,而是去看热闹的。“年纪小的几个多打阿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①(P133)看了一会戏,于是又吵着马上坐船回去。在回家路上,又有一小段动人的景物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开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①(P133)
 月还未落,说明看戏的时间不久,小孩子却吵着要回去。而一离开戏台,小孩子的瞌睡就醒了。因此觉得月光显得格外皎洁,自古闻名的山阴道上的山川之美,有如仙山琼阁。加上琴声悠扬,引人入胜,让小孩又萌发了再回去看戏的矛盾心理。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一般说来,人生苦短,怀旧之情与日俱增。儿时的回忆是美丽的。而历经过人生风雨之后,儿时的回忆却又是苦涩的。
 当母亲提到阔别数十年的老友闰土快来看自己时,便勾起儿时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①(P54)
 回忆儿时天真无邪的欢乐,何等灿烂辉煌!连月色也是金黄色的而且又是圆的!闰土手执钢叉,猹兽落荒而逃,真是生龙活虎,富于生活气息!而经过一生的风雨历程后,儿时的回忆却是苦涩的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①(P62)
于是在篇末将儿时的景物又重复了一次,以示强调,并表明了生活哲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遍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①(P61)
 通过景物描写,回忆童年,憧憬未来。揭示哲理,激励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不要重复过去。
 而《孤独者》的景物就是另外一种写法了。魏连殳是一个悲剧人物。和魏连殳的相识,“竞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①(P214)当魏连殳失业之后,穷愁潦倒,“自寻苦恼,把人间看得太坏。” ①(P224)“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①(P226)在痛苦中辞别魏连殳的时候,景物也是悲凉的:“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 ①(P226)
 而当魏连殳死了之后,也是“独自冷冷清清地在阴间摸索。” ①(P234)“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口角间仿佛含有冰冷的微笑”,①(P235)当时的景物是:“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却的光辉。” ①(P235)当时的月色“是死一般静,” ①(P233)像冰一样冷。“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①(P235)
 物因人而异,景随情而迁。人物不同,心情不同,月色也自然不同。如果说回忆儿时在“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刻画少年闰土的飒爽英姿,充满着健美而壮观的话;如果说回忆儿时去看社戏在月夜底下“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洋溢着纯真而快乐的话;那么对“孤独者”的回忆则是在月亮的冷却的光辉下长嗥。“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了。” ①(P235)
 写月之外,再来看看写雪。写雪的地方也有许多处,也是各具特色。
 《祝福》是这样写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①(P146)
 这是描写故乡在阴历年底的热闹气氛,写的是一场瑞雪。光茫四射,把四叔房里照得窗明几净,使人感到温馨,显得心气和平。
 而当听到祥林嫂冻饿而死以后,写的雪景则令人感到凄凉: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我静听着窗外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静静的舒畅起来。” ①(P144)
 文笔洗炼,写出了作者的复杂心情。面对瑟瑟有声的漫天大雪,同情穷死的祥林嫂,使人更加感到沉寂;但另一面又感到这对祥林嫂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
 篇末又提到了雪,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①(P155)
 以旧历年底的祝福声中的热烈气氛和漫天飞雪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在酒楼上》描写的雪景,更为精彩。当“我”坐在酒楼上眺望楼下的废园,但见: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不甘心于远行……①(P157)
 这是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寒梅斗雪图,以景写情。老梅斗雪,繁花盛开,“明月如火”,愤怒而且傲慢,曲折地反映了“我”对恶势力敢于斗争的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的精神。
 当吕纬甫介绍自己“无非做了一些无聊的事情”而只能是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了此残生”以后,又写到了雪景:“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小鸟雀啾唧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①(P157)
 吕纬甫屈从于生活的压力,为了觅食,竟违心地不教ABCD,而去教子曰诗云,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这里用积雪压弯了山茶树来暗喻吕纬甫的生活遭遇,而山茶树却在摆脱了积雪之后,“笔挺的伸直”起来,这就反衬了吕纬甫的消沉性格,而给以委婉的批评。
 吕纬甫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他身无分文,也不再谦虚了,听凭“我”付了账。两人分手以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①(P166)
 两人住的旅馆的方向正相反,暗喻两人走着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一个是斗寒的红梅,一个是消沉的懦夫。可以想见,两人话不投机,见面后是沉闷的。“我”只有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①(P165)因而两人分手以后,“我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全文的最后一句“织在……罗网里”,寓意深长,暗喻对吕纬甫其人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迷茫和怅惘之情!
 三、写景一般放在篇首,篇末或篇中的关键之处,以概括其象征意义
 如《故乡》的开头写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的萧条荒凉的农村景象,①(P53)为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典型环境;《祝福》的开头和结尾描写解放前我国阴历年底的热闹气氛,①(P139,155)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社会风俗,并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了反衬。《风光》的开头描写清末社会江南水乡的风光,①(P44)《药》的开头和结尾①(P19,28)反映了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凄凉景象,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提供了背景。而在小说中关键之处揭示了主题或点明了希望。如写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在清明节为儿子扫墓时看到路的两边的坟“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①(P26)这象征着反动腐朽的晚清王朝欠下人民的累累血债;而看到“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头”。①(P26,27)则预示着虽然有些人麻木不仁,而革命者不可能斩尽杀绝,将来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
 四、结束语
 鲁迅小说的写景不是有闲阶级的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为了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强调感情,深化人物性格。它绝不刻意追求,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绝不长篇累牍,拖泥带水;而是以少胜多,蓄意无尽。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注释
①、《鲁迅小说·散文集》,同心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鲁迅:《鲁迅小说合集》,百家出版社, 1998 年,第一版
3、鲁迅:《鲁迅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
4、鲁迅:《新版鲁迅杂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
5、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上一篇:李煜诗词研究——浅谈李煜性格的.. 下一篇: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Tags:鲁迅 小说 景物 描写 【收藏】 【返回顶部】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计算机论文
推荐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论文格式网(www.lwgsw.com--论文格式网拼音首字母组合)提供中文系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论文格式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