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其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创新金融工具,是在8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蓬勃发展起来的。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公论。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 )的定义,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初始净投值较小或为零,其价值随合同标的变动而变动,采用净值结算的合同。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定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
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发展迅速,但因其历史较短,因此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一些明显的特点:
金融工具创新给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表现为:(1)诸多的创新工具使资本的需求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手段, 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2)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为市场和同类投资者提供了从市场变化中获取巨额利润的机会;(3)由于银行业既做传统的贷款业务,又做直投资业务,因而分散了风险;(4)金融工具创新的证券化趋势,增强了这些工具的流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营运效率(葛家澍、陈箭深,1995)。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极大的风险性。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其与生俱来的“影子”。据国际证券交易组织1994年7 月发布的一份文件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可分为:信贷风险——交易对方未能履行对公司所作承诺的风险;市场风险——价格或价值变动导致公司亏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因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导致投资者无法平仓或变现的风险;结算风险——公司未能在预期时间收取对方付款或付货的风险;运作风险——公司因人的错误或系统及控制失灵招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公司因合约不能执行或条文不当而招致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巴林事件,我国的“327事件”均为典型例证。
二、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对“资产”等财务报表要素及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会计理论,确认一项会计要素必须满足两项标准:一是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二是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其立足点均在强调“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企业拥有的资产只能是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的结果,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本身无法形成资产。而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这种合约尽管被投资者所控制,但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因此,要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企业资产,必须改变传统会计上的“资产”概念,把它原来限定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扩展为正在发生的或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在第32号准则中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它必将对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它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予确认,这样就把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排除在外。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在保留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修订“实现原则”,同时把初始确认和最终确认结合起来运用。
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之上的,它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以交易的发生作为记录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依据;以交易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且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些计量原则显然不适合于衍生金融工具,因此,必须改变把历史成本有作是唯一计量属性的现状,吸纳公允价值、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等计量单位,从而形成完整的计量标准体系。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报表编制要求,资产负债是按流动性来排列编制的,这样的分类方式将无法体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内容。二是对财务报表充分揭示原则的影响。众所周知,一个会计主体公开发布的财务报告,应该完整和可理解地报告与特定主体经济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而不致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此之频繁,金额又是如此之大,若投资者不能在企业报表中获取相应信息,就会看不到隐藏的巨大风险,一旦企业参与衍生工具交易失败而遭致巨额损失,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因此,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信息不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中反映,显然有违充分揭示原则。改革的思路是:(1)改进现有的财务报表结构,把按流动性分类改为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或者在原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再编制一张按金融、非金融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使用者各取所需。(2)新增一张“金融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种金融工具的情况,以便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明细表中应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帐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改革建议
重新界定资产、负债等财务会计要素
为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给会计确认、计量或披露带来的新问题,必须重新界定基本财务会计要素。FASB绕开了以往强调的“过去交易和事项”,而着眼于“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在1998年6月颁布的SFAS133“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中,FASB认为:资产和负债定义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IASC在第32号准则中,也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其中,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从其他企业收取现金或金融资产的契约性权利;(3)在可能有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契约性权利;(4)另一个企业的权益性工具。金融负债 是指任何契约性义务,即:(1)向另一个企业转移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2)在可能不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义务。在此基础上,IASC提出金融工具的定义为:任何形成一家企业(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家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负债或者权益性工具的合约。这样的定义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包括了一些 传统的财务报表项目,也包括了衍生金融工具。
重新确定会计确认标准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从签订到履行需要经过多次确认,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有初次确认标准、再确认标准和终止确认标准。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标准。IASC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设立了两个标准:(1)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企业;(2)企业所获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者预计负债的金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不难看出,IASC的初始确认标准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然而,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风险和报酬是否已实质上全部转移往往是很难判断的。所以,1998年底,IASC39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又进一步规定,企业在其成为合同的缔约方时,无论涉及何种金融工具,都要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标准。所谓再确认是指对初始确认的项目是否列入财务报表、如何列入财务报表以及列入报表后发生变动的确认。在我国,可根据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衍生金融交易的状况和企业具体经营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结合重要性原则予以确认。
重新确立会计计量基础
1.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公允价值,一般被理解为现行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这一定义的前提是假定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从事交易。”FASB进一步指出,“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但是,公允价值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着广泛的外延,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归结为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不合理也是不正确的。如果交易对象存在于一个交易活跃、信息传递迅速、监管机制健全的市场上,那么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对于处于市场缺乏活跃性,同时又不存在来自机构或者模型的估价,或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较小,就不能完全利用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标准,而应结合历史成本计量。 2.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根据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现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不能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采取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标准。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并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由于企业持有的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还是为了投机目的很难断定,直接以公允价值用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标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对整个财务报表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长期并存。
参考文献: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际财务会计准则》[s].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美]唐·M·钱斯(Don M.Ch~ce)著,郑磊译.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英]Keith Cuthbe~mn, rk Nitasche著.张陶伟,彭永江译.金融工程衍生品与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Robe~~einer著,于研译.金融计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葛家澍、陈箭深:《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5年第8期。 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会计研究》,1996年第7期。 陈箭深:《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努力》,《会计研究》,1998年第3期。 金楠:《试论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当代财经》,199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