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小组工作”引入对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功效初探
本论文在
工商管理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XCLW182033 “小组工作”引入对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功效初探
目 录
一、“小组工作”理论概述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二)小组工作操作模式
二、组织凝聚力概述
(一)组织凝聚力的定义
(二)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传统方法
(三)“小组工作”对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作用表现
三、小组工作在提升组织凝聚力中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介绍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分析
(三)结果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内 容 摘 要
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传统方法主要都是在组织管理层面上进行中观到宏观的改变,比如:提供优厚、公平的福利待遇;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职工参与度;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员工发展空间;强化领导的人格魅力;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愿景;通过优美、安全的办公环境形成认同感等。这些方法的实施,也确实会带来企业凝聚力提升。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投入大、见效慢,例如:改变薪酬待遇会增加人力成本;人性化管理不可能触及企业每一个人;领导人格魅力不会一朝一夕的形成等等。所以这些涉及多个层级、触碰利益分配体系的宏观改变,比较难以实现,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实施新项目、工程赶进度等急切需要强凝聚力团队来攻关的时候。
所以笔者引入了“小组工作”这一概念进行了跨学科研究,试图通过微观层面来提升组织凝聚力,使得在一些迫切时候可以及时提升组织凝聚力。通过对组织内员工进行小组工作,带来员工态度、行为的改变,使之适应组织内环境,提升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该组织的凝聚力。文中通过对个案的升入研究,也证实小组工作的引入可以改变传统凝聚力提升方法中的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实现的弊端,通过微观层面直接作用于底层员工,针对凝聚力不高的群体进行改变,见效非常快、提升明显。
“小组工作”引入对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功效初探
一、“小组工作”理论概述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又称团体工作。起源于基督教团契,团契聚会是狭义的,也是最普遍的团契。教会除了星期天的主日崇拜聚会外,按群体性质又有分别的聚会,即可称为团契聚会。几乎每间教会都会有团契聚会。团契通常冠以组织、年龄、地域、语言、职业、圣经人物等带有群体性质的名字。如:某某教会团契、青年团契、上海团契、华语团契、护士团契、约书亚团契、夫妻团契等。团契聚会的主要内容有祷告、诗歌敬拜、查经、分享、聚餐等。美国的科伊尔教授(Grace Longwell Coyle)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提出,“小组工作应该是社会工作方法”被大会接受。从此,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小组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我国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群众组织都鼓励人们根据自愿的原则参加一定的团体或组织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使个人社会化。
综上,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小组工作是一种群体工作的过程;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是一种治疗和援助。
(二)小组工作操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是最早的小组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它的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这一模式较多地运用在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中。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系统功能理论;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互惠模式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这个模式的主张者是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理论基础有:系统论中人与环境的论述;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论;“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这个模式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信念。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觉意识;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但此模式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是不够的,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也是不足的。工作者的权利是不足的,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利影响小组过程。
3、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也叫防御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它是社会工作的一大传统,提供服务给不同需要的人。主要理论基础有:精神分析;阿德勒式小组;心理剧;行为主义;完形主义;交流分析;以人为本;理性情绪理论;
4、发展性模式
发展型模式是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三方面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优势在于广泛运用于不同状况的小组,在这类小组中,组员不会被贴上标签,没有压力。缺陷则在于实践过程中,他强调的是一种成长的信念,而成长本身是一个难以测量的概念,因此,有人批评这个模式缺乏科学性。
二、组织凝聚力概述
(一)组织凝聚力的定义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所谓群体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凝聚力外在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乃至服从性上。
本文中凝聚力,从员工忠诚度、归属感和工作主动性三个维度来考量。
(二)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传统方法
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传统方法主要都是在组织管理层面上进行中观到宏观的改变,比如:提供优厚、公平的福利待遇;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职工参与度;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员工发展空间;强化领导的人格魅力;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愿景;通过优美、安全的办公环境形成认同感等。这些方法的实施,也确实会带来企业凝聚力提升。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投入大、见效慢,例如:改变薪酬待遇会增加人力成本;人性化管理不可能触及企业每一个人;领导人格魅力不会一朝一夕的形成等等。所以这些涉及多个层级、触碰利益分配体系的宏观改变,比较难以实现,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实施新项目、工程赶进度等急切需要强凝聚力团队来攻关的时候。
(三)“小组工作”对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作用表现
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已有研究表明,小组工作有八大功能:①康复: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回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②能力建立: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而不是治疗的过程;③矫正: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④社会化: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⑤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持;⑥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使个人学会领到、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⑦解决问题:协助组员作出决定并解决问题;⑧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
而这些功能的核心提示是通过小组过程,可以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提升组员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同理,我们通过对组织内员工进行小组工作,必然可以带来员工态度、行为的改变,使之适应组织内环境,提升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根据组织凝聚力的概念,当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忠诚度有了,归属感强了,工作主动性高了就表示该组织的凝聚力提升了。
所以笔者引入了“小组工作”这一概念进行了跨学科研究,试图通过微观层面来提升组织凝聚力,使得在一些迫切时候可以及时提升组织凝聚力。
三、小组工作在提升组织凝聚力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在无锡一家新建商超企业中所做的小组工作为案例,阐述小组工作引入该企业后,其凝聚力改变情况,从而研究小组工作对组织凝聚里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介绍
A企业是一家新成立的商业体,由于还未对外营业,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不强,造成流动性很大,甚至中层以上级别也不是很稳定。
主要表现:对企业环境的不适应(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不适应;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在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那些住在企业集体宿舍的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同度较低;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员工的这些问题对企业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员工缺乏对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影响工作绩效的提高,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同时从员工方面来看,不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不利于员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满足员工的需求,不利于员工自我成长不能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基于上述需求评估结果,发现主要问题为环境适应问题,员工们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结识更多的朋友,使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加温馨、和谐,进而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引入,实现该商业体的凝聚力提升。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分析
1、运用小组工作解决新员工环境适应问题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进行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成长(王思斌,2003)。
(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组员彼此之间的互动,因此与其他工作手法相比,小组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员工们创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2)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组员在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得到支持,改变自身的情绪,行为和态度,对于员工通过小组活动给自身带来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
(3)对于新兴企业整体员工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们获得美好的情绪体验,进而促进企业向着更强的凝聚力,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成效也是其他工作手法所不能比拟的。小组工作正是基于在群体中与他人的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的目的。
2、小组工作目标
笔者在A企业举办了共四节的小组活动。小组名称为:新环境,新成长———新员工适应小组。小组的性质定位于成长小组。其工作目标如下:
(1)增强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企业的归属感
(2)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3)协助组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增强组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3、小组活动准备阶段
由于筹备期员工培训任务繁重,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对此活动积极性也不高,这给笔者带来了一定压力,为了使小组能够达到预期成效,在小组开设以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1)对小组工作者强化培训
小组的工作人员是笔者工作所在学校大四学生,有过在学校为大一新生做成长小组的经验,但没有在企业里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他们面对的对象不是比他们年龄小的大一新生,而是企业里的员工,所以,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小组工作技巧的培训,并且做了一些活动的模拟。通过培训,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信心。
(2)确定了工作对象和工作时间
笔者参考《组织凝聚力量表的构建与有效性检验》一文,通过员工向心力,领导凝聚力,任务协作,人际和谐,价值认同,利益共享六个维度来建立量表。然后由商业体人事部安排全体员工(共350人)测试,挑选得分最低的10人为目标对象,邀请其参加小组,另外随机抽取10人作为参照组。同时,考虑到平时培训任务繁重,我们与服务对象和人事部门商定将小组的时间安排在每星期二中午午休的时间。
(3)建立专业关系
工作人员在开组之前,经常找机会与组员沟通交流,并帮助他们做一些工作,同时注意在组员中培育骨干,有工会的组员由于接触较多,和工作人员非常熟悉,他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从而带动其他组员坚定“试试看”的想法,参加小组。通过这些活动,工作人员与组员建立了亲密、熟悉真诚的专业关系。
4、小组结构与内容
小组分四个节,每个节都有热身活动、主题游戏、分享讨论几个环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活动次数
活动主题
工作目标
第一节
缘聚你我
1、成立小组,制定小组规范
2、加强组员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3、建立初步专业关系,为今后小组的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节
一路上有你
1、进一步增强组员团队合作意识和组员间的熟悉感
2、让组员认识到人际交往中沟通的重要性
3、增强组员人际交往的能力
4、协助组员掌握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技巧
第三节
we are the best!
1、增强组员对新环境的适应
2、增强组员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发觉自身潜能
3、增强组员自信心
第四节
我工作,我快乐
1、协助小组成员分享参加小组的心得与
感受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祝福,结束小组
3、评估小组团体的效果
(1)小组初期(第一节)
本次的小组目标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整个活动的场面比较活跃,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是比较偏向于可以调动组员积极性的游戏,希望可以通过比较新颖的方式来吸引组员的眼球,从而可以让他们继续参加接下来的几次小组活动。在组员之间逐渐熟悉起来之后,大家的交流和互动明显有所增加,是比较开放式的交往模式。由于是小组的初级阶段,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一个适应和参与的过程。
在组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小组领导者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在组员之间树立了一定的权威,比较有利于协调小组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需要。在活动中,大部分的组员表现的还是比较积极的,只有一两名组员游离于小组处在边缘,没有很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通过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小组之中,领导者主要通过引导组员认识小组活动,进而达到第一次小组的目标。
(2)小组中期(第二、三节)
由于第一次小组活动气氛较好,只有个别组员处在小组边缘,但小组中期两个单元的活动中组员们都很积极配合,新组员也很快的就融入到了小组之中。领导者与组员、组员之间消除了陌生感,彼此很快融入到小组活动当中。总体来说,中期活动进行顺利,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甚至超过了工作人员的想象。在小组活动当中气氛比较活跃,只是今天刚进了两个小组成员,跟组员、跟领导者比较陌生,表现出有距离感,其中一人表现稍微明显,但是通过几个游戏情况有了好转。
由于工作时间的问题,有三个组员未能参加本次活动,小组成员的减少,给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通过领导者每一个游戏之后的引导和总结时的澄清,小组成员对本次活动的目的比较清晰,通过本次活动,有好几个组员分享时流露出找到信心的表现。
小组凝聚力较好,领导者主要起到着引导的作用,引导组员把游戏与主题相联系,从而达到小组中期的目的;其他工作人员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中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
(3)小组后期(第四节)
进入小组后期工作者提前告知组员离别时间,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了回顾,分享了在其中经历的快乐感受,组员之间相互祝福留念,并鼓励组员在活动结束之后相互联系,巩固小组动力,形成自治互助的群体,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希望能更好的处理离别情绪,降低组员出现担忧失落退行等负面情绪。组员的情绪都很积极,小组气氛也很好,但当我们结束告别时,我们还是看到了他们的感动与不舍,这种氛围也深深的触动着小组工作人员。
(四)结果讨论
1、企业给予小组活动很高评价
尽管小组只设置了四个节,企业主要领导对小组活动非常满意,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我们的小组活动采用了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工作方式,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受到了员工们的欢迎,也为企业今后的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2、组员实现了一定改变
(1)小组前后比较
首先,在人际交往方面,四次小组活动使组员克服了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彼此间的陌生感消失,小组中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彼此的距离被大大的拉近。在组员之间熟悉起来之后,大家的交流和互动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不但促进了组员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还使组员意识到人际交往中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小组成员进一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积极性,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其次,在归属感方面,合作型的小组活动不但使组员彼此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使大家很好的融为了一体,还让小组成员感受到了团体的存在以及团队的力量,同时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
通过引导,大家彼此开始形成支持网络,寻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组员说,他们虽然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过去都不认识,现在彼此都很熟悉了。
最后,能力提升方面,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人际关系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团队归属感逐步产生,加快了组员对企业环境的适应速度,增强了组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纷纷表示愿意在生活中去影响别人,让更多的同事归属感提高。
(2)小组间比较
在进行小组工作前,参加者得分分别为:18、23、22、15、19、24、23、22、30、28,均值为:22.4;参照组得分分别为:32、40、33、48、33、35、51、32、45、41,均值为:39。
小组工作进行后,参加者得分分别为:35、43、38、36、38、48、42、52、40、37,均值为:40.9;参照组得分分别为:31、42、30、45、35、40、48、33、42、43,均值为:38.9。
以上数据显示小组工作的引入具有一定的成效,组织凝聚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到通过微观层面的操作,能够很好的提高小型组织的凝聚力,更好的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员工归属感。特别是在商业体筹备期间,无法进行其他动作的时候,小组工作的引入很快的稳定了人心,保证的员工的稳定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组工作的引入对组织凝聚力的提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他改变了传统凝聚力提升方法中的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实现的弊端,通过微观层面直接作用于底层员工,针对凝聚力不高的群体进行改变,见效非常快。
但是这种改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该组织一直不进行客观上的改变,提升工作待遇与环境等,仅仅靠改变员工的态度,做思想工作也是行不通的。
参 考 文 献
张潘仕. 《关于大中型国营企业凝聚力的调查分析》. 社会学研究, 1991, (5): 60-70.
Lewin K..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McGraw-hill, 1935.
敬之, 佟沛. 《关于企业凝聚力的调查分析》. 经营与管理, 1992:30-31.
关培兰编. 《组织行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1
李海, 张勉. 《组织凝聚力量表的构建与有效性检验》.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Vol 13, ( 3): 136-149
附录 1 人事部工作评价问卷(组织凝聚力测试量表)
该问卷共十二道题,每题分为五个选项,用①②③④⑤五种程度来评价题项与你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选项无对错好坏之分,请尽量选择有倾向性的答案。
一点也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能确定;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1、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你成为本公司的员工:① ② ③ ④ ⑤
2、在本公司工作,你感到很骄傲:① ② ③ ④ ⑤
3、员工们都很喜欢公司的领导,愿意和公司共同成长:① ② ③ ④ ⑤
4、你完全相信公司领导会带领公司走向更好的方向:① ② ③ ④ ⑤
5、在工作上,同事之间合作都非常愉快:① ② ③ ④ ⑤
6、你非常乐意在工作上帮助身边的同事:① ② ③ ④ ⑤
7、在非工作期间,同事之间相处都很融洽:① ② ③ ④ ⑤
8、你觉得周围同事都很好相处:① ② ③ ④ ⑤
9、员工们都完全认同公司的宣传的目标:① ② ③ ④ ⑤
10、你很喜欢公司营造的文化范围:① ② ③ ④ ⑤
11、公司发展,员工都得到了相应的收获:① ② ③ ④ ⑤
12、在公司做出贡献后,公司都给你相应的奖励:① ② ③ ④ ⑤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下一篇
:
试述上海虹翔汽运公司员工的激励..
Tags:
小组
工作
引入
组织
凝聚力
提升
功效
初探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