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以资阳市简阳市城区劳动就业情况调查为例
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结合毕业实践环节,我围绕所学专业知识,到我家乡所在地——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城区劳动就业局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查阅了近两年来他们的一些工作资料,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1、劳动力结构。简阳市总人口49.96万,其中劳动力35万左右;城区有总人口19.24万,其中劳动力8.6万。据市劳动就业局最新数据表明,全市城区现有农村劳动力14.2万人,占总人数的70%左右,城镇就业人员3.1万人,占总人数的20%左右,城镇失业人员近0.3万人,占总人数的10%左右。年龄中40岁、50岁(又称为4050人员)有4.5万人,据市劳动就业局有关领导说,简阳市城区“4050”人员失业率高于全省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率。其中,在城镇就业人员中,非本市劳动力占大多数;但在农村劳动力中,本市劳动力已绝对比例,从发展结构上很难体现城市化特点和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2、失业人员特征。据市劳动就业局有关领导介绍,城镇劳动力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是主要群体。这些人员以前从事的工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没有年龄优势和技能优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相当难题,由于区位特点的原因,“打工经济”在这里并不是主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需要在农村致富或者进入城市就业既需要观念的转变又需要技术的培训。 3、近年来的主要努力。近年来,简阳市政府及劳动就业局想了很多办法解决劳动力问题。2005年末,全市有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5636人,成功就业4719人,现就业率达85%,其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2273人,安置就业1773人,安置率达788%。目前,全市正在全力消除“零就业家庭”。 二、主要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已成为当前制约简阳市城区劳动力就业的瓶颈问题。究其主要表现和原因是: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失地无业农民越来越多;二是失业人群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三是城郊结合部就业矛盾突出,在规划建设时,尚未统筹考虑社区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未能统筹安排好以济发展项目,周边社区性服务企业及劳动密集性生产加工企业相对滞后;四是现行的低保政策不利于就业,如有一家三口吃低保,按照资阳市的标准,每月可以领取到63.元的低保金,同时还享受廉租房补助、污水返还款、燃气补助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相关保障,如果其中一个人找到工作,每月高于600元,随即将取消全家的低保金,这样一来,还不如放弃工作继续在家吃低保;五是就业培训也存在一些走过场现象,比如某部门在职业高中搞厨师培训,就是给学员发了一个菜板、一件围裙和一些资料,让他们回家自学,然后考试发证书,结果培训的3000多个人没有一个人就业;六是择业观念不适应,有的人认为住在城里面,还有租金收入和一些拆迁补助款,还过得去,就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不去找工作,有的缺乏吃苦精神,在找工作上很挑剔,还有的人说“3公里太远、600元太少、8小时太累”,找到工作的也说“工作辛苦、管得太严、收入太低”而辞职在家,有的长期散漫不习惯上班,长期过着“想睡就睡、想干就干”的自由日子,对按时上下班、服从统一管理的就业不习惯,“受不了”。 三、未来三年就业形势分析 在市劳动就业信息中心的帮助下,对简阳市劳动力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1、劳动力转移受“三化”影响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区周边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城郊结合部的大多数农村人口已经实现了身份转变和所从事的产业转移,主要的失业人群集中在“4050”人员身上,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及农转非人员。 2、未来三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市政府及有关领导已经意识到,城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市劳动就业局新登失业人员的统计资料分析,全市的新登失业人员的人数同比增长率在1.27%至69.36%之间,其平均增长率为37.23%。为此,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均增长率初步预测,简阳市2009年、2010年、2011年新登记失业人员的人数分别为:14000人,19180人,26276人。由此可见,未来三年全市新登记失业人员将大幅度增加,部分行业受冲击较大,就业再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就业形式非常严峻。按市长的话说就是“劳动就业形势严峻,短时期内不可能缓解,应采取长期的、积极的政策加以应对。” 四、对策措施建议 1、培训方面 (1)加大就业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力度。树立“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的理念,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坚持“项目到那里,培训就业跟踪到那里;拆迁到那里,培训就业登记到那里;农民新居到那里,就业岗位开发到那里;社区在那里,充分就业创建到那里”,实现就业人员培训的满覆盖。充分整合全社会职业培训资源,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重点突出技能培训和创业性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就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帮扶、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2)大力实施新增力就业工程。对城区22岁以下的初、高中失业人员,建议由市教育局牵头负责提供中长期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及学历教育,对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参加职业见买的,给予政府补贴。 (3)加强政府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要及时掌握全市城区失业人员的就业动态和培训愿望,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2、产业引进方面 (1)坚持在产业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围绕市政府产业推进规划,努力形成肯人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和辖区优势资源开发,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餐饮娱乐业等,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推进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增加就业容量,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性不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与大企业配套的上游和下游产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创建更多的就业岗位。 (2)依托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及其它部门要落实好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的各项政策,同时协调解决好企业用工纠纷,消除企业使用本在劳动力的各种顾虑,建立面向本地提供就业岗位的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将招商引资与解决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引进项目时就业推介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本市劳动力,实现“招一批项目、兴一方产业、带一批就业”。 3、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 坚持市场配套劳动力资源的原则,摈弃过去大包大揽、搞“拉郎配”的地,将政府促进就业体现在对劳动力市场运行加以规范、对市场弱势群体就业加以扶持上来。可以借鉴成都等地市场运作推动就业的先进经验,结合简阳实际,探索建立集职业培训、信息收集、就业推介、权力维护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公司,突破就业群体一高期望值与用工单位高标准要求之间的难以匹配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根据失地农民进城打工支付成本较调高的实际,通过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入股分红等市场手段和方式,大力拓展失业人员的收入渠道,积极开发适合城区居民居住特点的就业岗位,尽量满足不离土离乡实现就业的需求。 4、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度完善方面 参照发达国家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作一些改革和完善:一是建立就业规范制度,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二是引导居民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大钱赚不一以、小钱不愿赚”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三是增加失业保障支出,增加再就业资金预算,实施各类支持就业的财税优惠,也包括以财政资源和政策支持来支持劳动密集性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有针对性地政策干预来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并为城郊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四是提高城市居民进入劳动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学习和借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式,建立起覆盖城区劳动力资源、培训和输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政府要积极促进就业,落实各项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的政策,但这并不等于政府包打天下,解决全部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不可能靠政府解决全部就业问题。从长远看,政府应注重多培养创业型人才,变安置型就业向开发型就业方向转变,这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创业是最大的就业,也是富民之路。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创业技能,激发劳动者自主创业,让老百姓自己造饭碗。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加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居民家庭收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