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后中国保险市场的变化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容摘要]入世后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变化,保险市场规模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主体的数量迅速增多,保险行业经营质量明显提高,保险法治和监管不断完善,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显著加强。实践证明,中国保险业经受住了入世后全面对外开放的考验,维护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我国保险业还应着力解决一些紧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保险业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国内保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进一步向资金运用集中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分散化投资方向迈进,积极做好应对金融危机蔓延和经济衰退的准备,国内保险业海外投资要进一步慎重,进一步坚持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安全性和渐进性。
[关键词] WTO 保险 保险市场
中国保险市场自1992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领域中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的行业,一直是最受国内外关注的行业领域之一。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七年时间过去了,入世后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险市场规模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入世后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日臻丰富完善及社会保险意识的提升推动了我国保险市场规模继续迅速增长。2007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0357598.09万元,比2001年的21093543.37万元增长233.55%,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23%;资产总额达到290039208.73万元,比2001年的45913431.27万元增长531.71%,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96%,今年截至2008年8月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1339913.13万元,已超过2007年全年,资产总额达到304252582.08万元,预计到年底原保险保费收入很有可能接近或突破1万亿大关,提前实现原计划2010年达到的目标。我国保险市场未来仍有望保持增长势头。 市场主体的数量迅速增多 中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及其巨大潜力和入世后不断提升的开放水平吸引境外险资和境内各种投资主体不断加入市场,也促使原有市场主体的加紧扩张与布局。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机构110家。全国保险公司共有省级(一级)分公司940家,中支及中支以下营业性机构57191家。全国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331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755家,保险经纪公司322家,保险公估公司254家;共有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4.31万家。2007年,保险从业人员257.43万人,其中营销员201.49万人。市场新主体的进入和原有主体的扩张与布局,有效增加了保险市场的供给,促进了市场竞争,使中国消费者在享受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更公平的消费环境。 在中国的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已由2001年的29家发展到2007年底的43家。外资保险的不断进入,为我国保险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营销模式、精算技术等,对保险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而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由于网点布局、本土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仅徘徊在5%左右。 保险行业经营质量明显提高 开放和竞争促进了保险行业整体经营质量的提高。 入世后带来的新的竞争格局,使内资保险企业市场化经营理念明显增强,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不断加强,进一步提高了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现代保险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保险公司经营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以产权为纽带的股份制改革与整合,改善和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国际大型保险企业以独资、合资方式进入我国也促进加速了国内保险行业整体经营质量提高的趋势。在经营规模与效益提升的推动下,保险企业经营实力明显提高,在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保险行业开始向集团化、多元化道路发展。 保险法治和监管不断完善 入世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激化,借鉴国外保险市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一系列保险市场重要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监管体系得到建立,初步形成了现代保险市场的法治环境。在监管方面,通过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治理结构监管、市场行为监管,以提高保险公司防御风险能力,提高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经营防止市场无序竞争。通过加强现场检查制度,监管的力度不断提高。 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显著加强 入世后,中国保险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和与外资保险企业竞争与合作中经营实力及经验积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具备了国际市场竞争意识与眼光。走出国门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通过海外融资和投资资产、股权以取得经济效益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内保险业实力大户的战略抉择并开始逐渐付诸行动。 实践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保险业经受住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考验,维护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依然保持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在‘量’的方面,发展的‘质’与‘量’并不平衡,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仍有很大差距,而较快的发展中难免出现一些重视“跑马圈地”轻视“深耕细作”的现象,带来风险隐患。在国际一体化趋势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蔓延下,我国保险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还应着力解决一些紧迫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保险业的改革和创新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通过市场规范与监管,通过自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才是抵御各种风险的根本。 进一步提高国内保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中,世界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因几乎资不抵债而被政府接管,给出了重要的警示。着力提高国内保险业企业的偿付能力,是防范保险企业最终崩溃的重要措施。 进一步向资金运用集中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分散化投资方向迈进 资金运用是保险企业实现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目前保险企业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也成为资金运用风险的重要源头。近期国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对保险业形成了不小的损失。同样购买金融性资产也有使金融行业风险向保险业传递的可能。 积极做好应对金融危机蔓延和经济衰退的准备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和蔓延,危机存在向其他国家和其他领域蔓延的趋势,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保险业将面临可投资市场动荡与萎缩带来投资风险加大与投资收益减少、理财型保险市场低迷和经济衰退带来的保险意愿及保险消费的大幅降低。 国内保险业海外投资要进一步慎重 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风云变幻,国内保险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可能由于缺少对市场与产品的了解、缺少海外投资经验或迷信经验、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造成投资失误,引发风险。中国平安对富通的股权投资和中国人寿两度拒绝收购AIG附属机构友邦保险资产和放弃投资富通即是很好的教训和借鉴。 进一步坚持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安全性和渐进性 我国在此次国际金融风暴中总体暂时幸运地躲过大劫,得益于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投资总体较少和慎重、国内信用体系建设稳健和监管有力等,但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事实表明所谓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监管体系并非无懈可击,而国际一体化使危机可能向他国蔓延,我们必须防患于未来,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慎之又慎地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保险企业由于在投资风格与理念上与其母公司可能趋同,应该加强其资金运用方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本文数据和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统计信息和文件、资料,可通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 本文主要观点是作者综合分析研究后形成,参考了媒体及保险业界有关报道、评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