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至今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创造出相当丰富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推进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总结企业文化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企业文化 发展 理论体系 建设 一、企业文化概述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http://www.3722.cn/listknowhow.asp?articleid=21313, 《企业文化铸就百年辉煌》,邱靖国]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http://www.xingkoo.com/writing/writing_show/writing_show-2248.html,《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佚名]。企业文化不是某种抽象的千篇一律的口号,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它体现着各个企业内存与外在的不同特点和传统。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推动生产力的强大要素,是一种来自文化的力量,根据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所有企业文化都具有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从而能唤起人性中那种神圣做人的自豪和尊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企业文化能够团结员工的集体精神 我们都知道,企业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http://www.cntobacco.cn/NewsView.asp?ArticleID=401,《企业重组中的文化因素》,佚名] 2、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与员工的思想统一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 3、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员工潜在能力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4、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自我约束 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1、管理方式趋向理念化 我国加入WTO以后,特别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时代,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企业管理理念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与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就是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后再把每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适合跨国界、跨地区、跨国公司的经营,适合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它能对员工、顺客、对共识者和其他需要的支持者的需求在理念上做出灵敏的反映。在这种企业,企业理念就像水一样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的情感也像水一样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田,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领导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自己。[http://www.chinaqking.com/content/PrintArticle.aspx?newsid=2689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许云斐] 2、管理手段趋向信息化 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就是管理手段信息化。进入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将面临国际企业竞争的挑战,拼的就是信息速度。谁先抢到有价值的产品订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企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如果没有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就无法实行有效、快捷的管理,就不能降低成本,就会失去商机。所以我国企业的发展,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人才竞争趋向本土化 一旦进入新经济时代,国外企业就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营销和直接生产单位以及研发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在雇员本土化的情况下,利用高薪吸引和提供优良的工人条件和环境的方法,从我国各个领域,包括国内各个企业挖人才,使我国专业人才的流失将更为严重。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输掉了人才,就输掉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失掉了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企业要创造发挥人才作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氛围,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4、组织学习趋向普遍化 为了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和我们与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只有反应敏捷、速度快到人们尚未意识到他们发展方向的企业,才可能最终赢得竞赛。因此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坏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企业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学习型的组织。 5、文化管理趋向统一化 东西方民族文化一贯以来就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每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世界的企业也在走向我们。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东西方共同的合作和经营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尽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有许多是不同的,但在经营文化上有很多却是相同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中外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外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将是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当前世界一些著名的大公司看,很多企业文化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可见,新的经济条件下,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统一也势在必行。 6、传统企业文化趋向国际化 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近几年来,企业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既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兼并、联合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建设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佚名]。 四、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无疑具备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企业文化的推动与发展,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可以使企业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使企业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行。根据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抓好以下主要环节: 1、应该以人本思想为基础 由于管理方式趋向理念化,就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双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众所周知,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都是本着这一主流思想去考虑去出发,从而架设自己的文化构成,就好像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思考,因为乐园的规模庞大,就在游乐场所专门设立了供别人问路的专员,迪斯尼在这一点上就想的很周到;他们在员工培训上,甚至连如何帮助家长给孩子换尿布都考虑到,并作为每一位员工的必修课程。这样的深思熟虑,决定了迪斯尼在同行业中的强大竞争实力,这就是一种文化,为客户服务,同时也给予自己员工充分的培训。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精髓,并不是在于制度设立的有多完备,也不在于奖罚措施运用的有多频繁,而恰恰在于公司有无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精神。 2、应该发挥领导层的能动作用 如果说,人本思想只是一种虚无的主义,只是一个口号,一项纲领,那么,领导作用,尤其是高层领导的主观能动作用,正是执行与推动这种思想的一个关键动力源!一个大规模的集团公司,高层是公司的灵魂,不夸张的说,更可谈的上是一个公司的支柱和脊梁,高层的想法与思路,是直接决定着公司的发展命脉的,由于高层的决断失误而造成公司亏损或者失利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是不胜枚举的,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道理亦然。试想,如果一个公司的高层并不重视文化,只一味单纯的追求经济收益,那这必然是一个干瘪毫无活力的公司,是一个没有精神领域和发展空间的公司。没有强大文化的支撑,一个再大的公司,也无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长远的立足。作为公司高层,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追求高文化高品位的高层领导,才有可能引领自己的企业走向不改的辉煌之路。 3、应该动员全体员工的参与 组织学习趋向普遍化。这种参与,可以是员工自主自发的,也有必要是企业自身应该组织和调研的。好的文化和理念,是有必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来了解来学习来发扬来推动的。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构成了企业文化推动最为客观的一个步骤。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那么再好的口号也是一句空话,再高昂的目标也只是几个虚无的文字,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调动所有的人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是企业文化构建的关键步骤。高要设立比较完整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员工意识调查的机制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层通过调查,通过体恤民情,了解我们的员工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员工最关心的是什么。一个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恰又与我前面讲到的两大点息息相关了,其实,企业文化的推行与建设,无疑是环环相扣的一个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了大局,兼从小处着眼,才能将企业文化做大做强,从而使企业更大更强。 4、应该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配合 没有企业信息化,企业要达到高效管理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了企业信息化,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固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如何让这种优势发挥作用,还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配合。这种配合要从人们观念的更新、企业制度的创新、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方面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于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接受一种新的观念比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更为艰难。实际上许多信息化失败的案例,不是系统不先进,而是企业人员观念守旧的问题。目前,随着企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促使了企业从决策层、管理层一直到普通员工的观念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只有企业人员的观念开始逐步到位,对信息化的理解跳出了技术层面的认知层次,企业信息化理念才能趋向成熟。 5、一个大力发展企业本土化团队文化 本土化的实质是国际品牌在制度层面上与东道国在文化上的兼容性,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当中积极的因子。所谓中国化的企业,就是由中国人经营,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它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价值观,能正确地回应本土的民族心理、员工价值归属等组织行为。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已从旧的体制中脱壳,企业在发展中必须依靠全球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基于次企业内部创造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凝聚起相互的人际依耐关系。 在本土化的影响下很多人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干自己的事情、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和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企业在保持团队文化特色应积极发展鼓励个人文化爱好,尊重员工的合理倡导,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是与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的,而发展和保持一种团队文化,不仅是企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吸引培养和挽留那些最优秀的职工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实际上,团队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观表现的是企业将员工价值倾向与企业价值观规律一致,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引导、激励等机制使广大员工能有奉献,“团结协作”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意识形态。 充分尊重员工的权利,公平对待每一员工(包括犯错误与被解雇的员工,鼓励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保障职工的劳动安全和合法权益,加强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各种联系。作为企业在构筑文化建设时,本土化仅仅是一个模式表面看是一个很亮的口号确实动听,但是真正企业员工不能得到认同,有时企业文化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高正面效率如有的公司宣传以和为贵的企业文化,其结果在公司的团队合作、民主决策并未起实质性作用。只有通过增强企业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创新精神。 6、应该重视东西文化差异,建设好企业文化 实际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
参考文献 3、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4、特伦斯·E·迪尔等、孙健敏译:《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5、杨秀英 译:《企业文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刘光明:《企业文化案例》,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