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经济学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个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结合这些原因研究对策,从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各高校都在声势浩大的扩招。使曾经在经济时代里,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以一个急转弯形势,走上了大众化得道路,由于各高校不断的扩招,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新增的劳动力在急剧上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比降低。“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这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最关心,最迷茫的问题。每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大学生,耗费一家,几十年的收入,毕业之后却面临失业的威胁,这确实是一个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社会问题[1]。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劳动力市场失衡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涌入城市,国企的改革也导致大量职工下岗,这些劳动力进入市场。但是市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劳动力岗位的供应量。而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自然也摆脱不了这种供求失衡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就产生了就业难的困扰。 1.2 劳动力供给的错位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呈现各种变化,同时也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和劳动力。但是各高校的脚步总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能通过固定的学制和专业批量提供某一种人才。毕业之后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现短缺,更加剧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过剩,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劳动力市场有一种滞后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人才模式不能够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错位已不可避免,就业也不可能达到充分,这是市场经济的调节产生的结果。 1.3 高素质劳动的需求低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目前的产业普遍都是低层次生产的现状,只需要一些低层劳动力就能满足需求,而对高层次需求的人才不够。因此,这些产业也不会考虑大学毕业生,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1.4 成本收益问题 在当今社会上,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说,对于满足他们需求的劳动力,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雇佣一些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上大学期间,都支出了相当高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和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差别不大,达不到他们预期的结果。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1.5 宏观调控不到位 如今的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一直没有什么有力的措施出现,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造成部分市场的分割。对于去中西部工作的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都不能及时到位。以至于一些大城市的人流增多,就业压力变大。 1.6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沿海地区一线城市的一些企业,冲击都比较大,也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只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2];另一方面,则是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造成薪资下降,这和大学生的心理的期待有所差距,使得一些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低薪工作。 1.7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不能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就业的期望过高,定位的不合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至于在求职时不知所措。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同就业单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而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是很高,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由于我国东西部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过度集中在一些一线城市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过大。同时,一些大学生也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严重影响就业,结果错过了就业机会。 2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社会及政府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及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对西部地区和内路地区给予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来这些地区就业。通过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和社会的人才衔接好,这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数量,让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提高队伍素质,同时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延缓一些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增加高素质人才,给社会创造了无形的财富。 2.2 高校的对策 各高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以实际为出发点,以社会市场为需要,提高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再者,高校应当以市场为背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加培养就业市场缺少的人才。最后,应当建立一个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 2.3 用人单位的对策 用人单位应当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适当的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的标准。再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制定相关的岗位说明书,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确定用人单位的质与量,应当应用科学的招聘程序。能够更好的增进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了解,双方达到满意,用人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而求职者也能招到满意的工作。 2.4 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第一,大学生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第二,面对人才市场,对自身树立正确的定位,转变自己的就业理念,完善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就业难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先就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的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希望国家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学生不在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对未来多一份自信,对未来更加的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 文明。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 学报 2010.(6)。 [2] 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现代高贸工业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