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HY1400 论文字数:5052,页数:05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摘 要]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中形成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它遵循的一条最主要的原则。通假字的形成是古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别字的出现、字音济字形之穷通假、以简易代繁难、以委婉代避忌、方言通假、古今音变通假等多方面原因影响的结果。[关键词] 通假 借音 不借义 依声托事 浩繁复杂的古代文化,需要借助文字才能流传下来,在们阅读古代文献中,时常要遇到通假字的问题。通假字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就我们学习古汉语来说,大量通假字的存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也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清代学者朱骏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也。”由此可见一斑。对通假字成因的探讨,是极富学术意义且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通假字的成因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