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HY2518 论文字数:9539,页数:07
试论爱玛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摘 要]:如何定位《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追寻爱玛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这不是爱玛个人道德的堕落,正相反,爱玛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爱玛就像暗夜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她的燃烧不仅显示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也让人们感受到夜的黑暗。福楼拜正是通过爱玛对人生的追求来凸显时代的病症。包括查理·包法利在内的男人们的人生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时代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们对爱玛的挤压,造成爱玛的人生追求的破灭,这才是作品的悲剧性的实质。[关键词]:悲剧性 人生方式 现代文明
《包法利夫人》[1]无疑是一曲悲剧,但我们一直认为是爱玛人生追求的迷失造成了这曲悲剧,是修道院的教育,是上流社会的堕落与放浪,是罪恶时代的风尚影响到爱玛,使她走上堕落与放浪的不归路。由于时代历史等原因,人们只习惯于从政治、道德层面思考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看,对待女性心灵的剖视,是作家对生命的体验并由此折射时代风云,而不是政治历史或思想意识的简单阐释。艺术家所寻求的,不仅止于现象的本身,更在它变动的过程,或者前后微妙的关联。和真正的道德一样,真正的艺术建筑在继续的人性,建筑在普遍的生命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