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HY2558 论文字数:11489,页数:08
论《四世同堂》与国民性[内容摘要]:《四世同堂》是一部对民族文化进行伟大而深刻的反思的作品,更多暴露了国民性格中的惶惑、偷生、封闭保守、缺乏冒险精神与英雄气概的弱点,把文化反思、民族反思置于特定时代环境,使其批判更具有现实性、悲剧更有警醒作用。[关键词]: 国民性;文化问题;文化形态;文化反省意识 在历来的老舍研究中,《骆驼祥子》总是比《四世同堂》受推崇。不同版本的文学史著作无一例外地把《骆驼祥子》看作老舍的代表作。在近年出版的《老舍创作论》中,《骆驼祥子》被誉为老舍“创作道路上的高峰”,而《四世同堂》仍然不过是块“丰碑” ——“丰碑”怎么也高不过“高峰”。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原因。《四世同堂》写的是沦陷地区人民的“惶惑”、“偷生”和“饥荒”,亡国奴们寄希望于蒋介石的“国军”(不是共产党八路军)、向往青天白日旗(不是五星红旗),因此它当然不如《骆驼祥子》这部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的作品更适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余年间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劳动人民”似乎有些“降价”)。二是出版方面的原因。《四世同堂》只在解放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