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460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摘要:唐代大诗人李白给世人留下了近千首诗歌,我们从小便是读李白的诗歌长大的,他的诗歌流传广泛,这与他诗歌表达思想情感,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丰富的意境等是分不开的。其语言风格更是瑰丽浪漫、清新自然、豪放雄肆。因此李白的诗歌登上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关键词:李白 语言风格 瑰丽浪漫、清新自然、豪放雄肆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家世和生平有很大的关系。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油江市)。其父李客可能是个富商。李白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居家读书时期。李白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并非全是传统儒家教育。第二时期为漫游时期。开元十二年(724),他抱着“打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信念,“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川之后,他生活豪放,曾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第三时期为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经友人道士吴筠推荐,玄宗降诏征李白入京。由于李白高傲放任,并未受到重用。第四时期为再度漫游时期。李白被“赐近放还”之后,又以梁园东鲁为中心开始漫游,亦即他自己所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第五时期为流落江南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难于宣城,后又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同时密切关注时局发展。李白所受的教育和他一生多变的遭遇,形成了他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铸就了他诗歌语言的独特风格。 李白诗歌的清新自然、豪放雄肆风格就是在李白一生中的第二时期漫游时期形成的。李白有太多的作品中都有这一语言风格。《静夜思》这首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李白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却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修辞的手段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在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夜。诗人朦胧地乍一看去,在迷茫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凯凯的浓霜;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抬头”,形象的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的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他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