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744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摘 要]李清照的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她的词作多表现少女少妇的闲愁,后期则集国破家忘、个人不幸于一身。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作语言另辟蹊径,形象生动鲜明,情感细腻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愁 李清照(1084-1155),字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她生活在两宋之际,经历过靖康之难,后随北宋政权南渡流亡到江浙,她饱经国破家亡之苦。李清照是两宋词坛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明代杨慎评价李清照的词说:“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李清照的词作,极力抒写自身的愁怨,艺术成就非常之高,是两宋词坛的一朵奇葩。 一、李清照词作的分期 李清照的一生大致以1127年南渡为界,为前期和后期。南渡前,虽然北宋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但是表现上仍然是歌舞升平。李清照成长在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文学家,从小就受到很深的文学熏陶,那时的李清照有着少女的天真浪漫。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不仅都爱好文艺,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和,而且都醉心于金石的收集和研究。两人的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靖康之后,李清照随赵明诚南渡,不久赵明诚去世,李清照一身承受国破家亡之苦,流落江南。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又蒙受改嫁之苦,收集的众多的金石也散佚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流荡无依,生活非常凄苦。 1、少女、思妇的闲愁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表现少女、少妇时期的淡淡闲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少女时期最美丽时光的写照。词写作者与姐妹一起荡舟漫游,众人饮酒助兴,乐而忘返。天晚回舟,奋力划船,却误入藕花丛中,惊起群鸟四散飞逃。词以白描的写法写尽了出游的乐趣,争渡的场景更显示出少女的天真浪漫,活泼可爱青春活力跃然纸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青春易逝,则通过词人与侍女的对话,道出了词人的淡淡伤春之情,可以说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表现。 婚后,赵明诚出仕,经常离家,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因此饱尝离别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借“黄花”将寂寞相思的彻骨爱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2、家、国、个人的深愁 北宋朝廷的灭亡,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之后,李清照生活的痛苦一步一步的加深,承受着亡国、丧亡、改嫁之痛,身心都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些生活的打击,深深的愁怨,使得昔日天真浪漫,淡淡闲愁的李清照一去不返回,取而代之的是孤独、凄凉、悲苦。写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丈夫已经去世,珍藏的文物也大多散失,词人流落在外,孤苦伶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回首往事,未言而已经泪流满面,身世之悲切,让人感慨万千。听说双溪风景还好,也想泛舟一游,转念一想,恐怕舴艨舟,无法承受自己深重的愁绪。这一比喻将无形的愁物化,并且搬到了船上,感人至深。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全篇字字写从动作、神态、心理写词人内心的苦闷,又将个人遭遇与国破家忘交织在一起,借多变得天气,凄警的冷风、似曾相识的大雁,写尽了词人的悲伤苦楚,最后一个反问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更为真切地表达出了词人那不堪忍受的深深愁苦,真是催人泪下。 二、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南渡之后,不幸的遭遇,使李清照的思想更加深刻,她的词作在这个时期,不仅思想境界提高,艺术水平表现得更为精湛。李清照词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