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068
回归自然,寻找本真 ——探微陶诗思想内容之“真”[摘 要]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陶渊明的一生都是对“真”的回归,这种“真”表现在他对自身化归自然的真,他田园诗崇尚自然的真,他的诗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突破和超越,他一生都力求让自己回到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这也正千百年来是陶渊明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关键词]陶渊明;自我;田园诗;真;自然;风格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第一人。有人称他为诗人冠冕;有人称他为隐逸之宗;有人称他为传灯之祖;有人称他的诗出众超群;有人称他的诗如巫峡高秋,长空曳练,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依陶澍所注的《陶靖节集》来说,陶渊明的诗文共一百四十九篇,虽然流传至今的陶诗太少,但陶诗深厚的思想内蕴和非凡的艺术特征,足以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作为古代大家的陶渊明,颇受专家学者青睐,对其研究非常之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二是对陶渊明生平系年及陶集校注的考证研究;三是对陶诗源流及陶诗对后世诗人影响的研究;四是对陶诗思想内容的考察;五是对陶诗艺术特色的探讨。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用人品研究和作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陶诗思想内容之“真”。前人推重陶渊明,也往往集中在一个“真”字。诗人把他淡泊名利,任真自得的思想,形之于诗,使其诗歌思想内容富有冲淡自然的特色。 一、自身化归自然之真 要读懂陶诗思想内容的“真”,首先要读懂陶渊明的“真”,正所谓“知人论世”。陶渊明的天性是纯真的,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诚如苏轼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1]苏轼以一个“真”字概括其人。正是陶渊明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使他能在自然本体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一)归隐重本真 陶渊明的“真”体现在挣脱樊笼,归耕田园,寻找外在的自然。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一条合乎本性、重振精神的道路。他要在这条道路上找回自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他只是力图在‘淳风日尽’的世道守护人的真性”[2],实现一种由田园之隐走向人性复归的新志向。 陶渊明从29岁任江州祭酒起就不断在仕与隐之间摇摆不定,这个摆动最后停止在41岁,“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对前半生生活的总结,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誓言,此诗围绕全篇的主题——“归”字展开,将思归、归途、到家和归家之后的种种情景逐层写出,完整而生动的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过程和心理活动,他摆脱尘笼,复归自然,把心灵的慰藉寄托于田园生活上,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忘怀尘世风波,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获得精神的极大解脱。《挽歌》写于元嘉四年(427)秋,这是陶渊明在死前两个月为自己写的挽歌,众所周知,挽歌是送葬的人所唱的,寄托的是对死者的哀思,可陶渊明却偏偏在生前为自己写了这么一组《挽歌》。这一组诗秉承了陶诗的一贯风格,质朴而深沉,第一首诗“有生必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