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5309
由《道德经》之“道”看古代形而上学的形态及思维方式
[摘 要]针对古代形而上学在古代中国存在的形态问题,对《道德经》中道的内涵与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追求道与现实世界的合一是古代形而上学存在的基本形态,而重“思”及“顿悟”则是它的主要思维方式。[关键词]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精神命运本质是由形而上学所承载,所延续的。形而上学在本质上,内容上乃至形式上都与哲学是一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精神命运本质是由形而上学所承载,所延续的。形而上学在本质上,内容上乃至形式上都与哲学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似乎就是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然而这样的判断在确立古代有哲学的同时又在说明古代哲学是借用了西方哲学的范式来建构自己的哲学。那么这种确认实际上又使得中国古代哲学面临着一种失去自我的境地。人们总是在借用西方的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这是在翻阅上个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美学史》,就得到的认识。照陆杰荣教授从词源学角度对形而上学的分析,西方的“metaphysics”是“meta”加上“physics”,“meta”与物理学的关系有三种观点,即“meta”是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对实证知识的一种概括总结;“meta”与物理学是并列的关系,形而上学与其他的实证知识一样都是一种知识;“meta”对物理学是一种逻辑先在。这三种观点中,无论哪一点都至少证明着一个观点:形而上学与物理学有着不解之缘。而事实上,尽管中国古代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成果和大量的大胆的猜想,却没有形成过成体系的物理学。中华民族注重的是感性直观和生活感悟。从这一点来看,纯粹意义上的“metaphysics”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但是,把“metaphysics”译成形而上学却是运用了中国式的“形上”之思的智慧,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准确把握。“形而上”一词来自《周易·系辞传》。它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正是发现了西方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内容同中国历代对“形而上”存在——道或理的追求如此契合,才把它译成形而上学的。如果从对“形而上”的存在——“道”或“理”的研究、探求角度来看,中国又不缺少形而上学。 一、由“道”看古代形而上学的形态传统上对“形而上”本体追求的理论样式主要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其中比较早而又明确提出具有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的是《道德经》。《道德经》不同于《论语》仅仅是对人们社会生活中经验总结的汇编,它是一部完整地阐明自己思想的著作,具有体系特征。它在篇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便明确地提出“道”以及与它相关的“有”、“无”等概念。整部《道德经》中的《道篇》便是对自然、生活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常识的概括、总结中描述“道”及其特点。至于“无”与“有”则是用以说明“道”的状态的。许多论述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中寻找老子对“道”存在状态的表达,从而认为老子以“道”为“无”,宇宙经历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实际上《道德经》明确地提到“有无同出而异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敫”,“有”“无”都是用来说明“妙”与“敫”的,而“妙”与“敫”便是对“道”的描述。接着它又具体阐述了“有”与“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与“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老子是要告诉大家,宇宙中是有“有”的,也是有“无”的,这一点从他们各自的作用中可以看到。无法设想宇宙中存在一种真正的虚无,同时还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有”与“无”是“同出”的,仅仅是“名”不同,在自然、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而矣。可见,“无”是一种存在,它不是真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