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356
小说《伤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摘要]短篇小说《伤痕》描写了主人公王晓华与母亲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文革”期间“四人帮”给人民制造种种苦难,揭开了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伤痕文学的开端。从思想方面上看,《伤痕》为人们在“文革”余毒的迷茫中认清方向点燃了引航灯;从社会方面看,《伤痕》起到了新闻和人文社会科学应起而未起的作用;从文学表达手法看,《伤痕》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从文学史方面看,《伤痕》确实是一个开启新文风的标志。然而,做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总之,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的最大价值所在,是它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先河。[关键词] 《伤痕》的思想内涵 历史意义 局限性
一、小说《伤痕》的思想内涵 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主要描写了“文革”初期,女主人公王晓华在极左思想的熏陶下,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她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从上海上山下乡到远隔数千里的辽宁农村插队劳动。在辽宁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她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升职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这样,一对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来。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徬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恢复了工作。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王晓华千里迢迢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因病含恨离开了人间。小说问世后首先被文汇报发表,此后又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