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811
谈辛弃疾农村题材词作的艺术特色
[摘 要]辛弃疾农村题材的词作以其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蕴,表现出一种寓刚于柔和催刚为柔的妩媚之美。其婉约旖旎的风格与其豪放词风一样,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关键词] 辛弃疾 农村词 艺术特色 婉约旖旎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洛南)人。 出生时,山东地区沦陷于金人之手十三年。二十二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乾道六年(1170)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敌我形势和进取方略。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显示了其经邦济世的非凡才能。但可惜的是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曾被起用,但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优美作品。 辛弃疾精通诗文,但以词闻名。他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与苏轼并称“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