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中周朴园的悲剧 摘要:戏剧《雷雨》自问世以来,就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而剧中的主人公周朴园更是评论界研究的中心人物。我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来分析:(一)周朴园的爱情、婚姻悲剧。(二)亲情悲剧。(三)序幕和尾声是悲剧味更浓。从这几点,让大家知道其实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家庭制度。他才是最大的承担着,才是悲剧最大的受害者。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爱情悲剧;婚姻悲剧;亲情悲剧 一提到《雷雨》,就不得不让人想到悲剧。剧中的八个人物不论是繁漪性格的变态扭曲,还是鲁侍萍命运的悲惨不幸;不论是周萍为了摆脱与繁漪不正常的关系,最后导致自身的殒灭,还是鲁大海为了罢工的胜利,最后摆在自己面前的阶级敌人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不论是周冲乌托邦幻想的破灭,最终成为一个无辜的牺牲者,还是四凤理想的破碎,不得不走向死亡的边缘;还是鲁贵最卑微的愿望难以成全,最终还得承受失去妻儿的痛苦。 一、出生的封建家庭导致他的爱情、婚姻悲剧 (一)爱情悲剧 “孝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特征是明显的,百德孝为先。在那样的社会,在那样的封建家庭,父辈对子辈的教诲中,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教育子弟要孝顺父母。而周朴园恰好就生在这样的社会,生在这样的家庭,那么这所有的因素都给他的悲剧奠定了基础。 从剧中可以看出,三十年前,他只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是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青年,也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他留学回家以后认识了家中的侍女鲁侍萍,而当时的鲁侍萍是个聪慧美丽、温顺善良的一个姑娘,而且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通情达理,服侍周到,能明白他的心。于是,时间一长,就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 但是“因为这个女子是周家的佣人,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桩有辱门楣的婚姻”,[1]所以家人给他娶了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在三十夜晚把鲁侍萍和她刚出生三天的鲁大海赶出了家门,幸亏后来被救,才能幸免于难,但是这段感情还是迫于他的家人的强烈反对而决裂。 (二)婚姻悲剧 从剧中可以看出,周朴园为了建立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真爱——鲁侍萍,就得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去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他的正式妻子,因为与侍萍的有爱却不能有所终,致使有人说过“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2]这种痛苦使他和这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包括第二任妻子繁漪的感情都变的索然无味,幸福就更无所谈了。在剧中对这个不知名的女人记录很少,不知道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给读者留的空白,但从周朴园对繁漪的专横来推测,第一任妻子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很可能是被周朴园折磨死的,可以想象的到,她在周朴园这里根本就没得到什么爱,她应该算是最委屈的一个人物。她嫁给周朴园以后生活究竟怎样我们无可知道,后来就默默死掉了,完全可以想象她是在郁郁不乐的情况下去世的,连孩子都没有生出来,没给周家留下后代,就这样匆匆的来,匆匆的走了。在封建社会,孩子特别是儿子,是女人取得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可见她在周家的确是不幸福的,她没能得到周朴园的爱,更无法享受做妻子的快乐与家庭的欢乐,两人只是堕入徒有其形式而缺少实际内容的婚姻当中,彼此苦熬着没有任何情爱可言的日子。比起这位像影子一样的苦命富家女,繁漪或许会幸运些,因为她毕竟有个儿子周冲,所以在家里还有一席之地。周朴园之所以对繁漪如此残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人的年龄悬殊太大,情感经历不同。繁漪嫁给周朴园时正是花季妙龄,而周朴园已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中年男人,他们之间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然而其根本原因是几十年来侍萍的倩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周朴园所有的情爱生活随着侍萍的离去已被全部带走,可见繁漪与周朴园也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那么繁漪有这样的丈夫能幸福吗?周朴园有这样一个个性叛逆的妻子能幸福吗? 对周朴园来说“爱情”是一个多么奢侈的字眼,他一生中没有真正完满的爱情,他爱却不得所爱,又不能终其所爱。想想他的情感世界,想想他的婚姻生活,作为当时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竟然是这等的凄凉、悲惨,这样的周朴园难道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吗? 二、自身性格引发的亲情悲剧 (一)周朴园性格形成的必然性 封建大家庭出身的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是一个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是由封建家族的子弟转化为成功的资本家的。他的形象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带有的浓厚的封建气息的特点。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唯利是图,凶残狠毒,血腥剥削,镇压工人。作为封建家长,他的专制蛮横更是无人可及,在家庭内部,他是封建暴君,专制魔王,不论是对家里的仆人还是自己的亲人,他都是如此。周朴园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自私、冷酷、专制的人,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他,正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他的性格,也是社会酿成了家庭的悲剧。 (二)亲情悲剧 周朴园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是他与侍萍所生,一个是他与繁漪所生。但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宽恕他,更没有哪个愿意亲近他,他的悲剧我们可想而知了。 周萍是他的长子,背着他与后母发生了乱伦关系,把他推向最耻辱的境地,他竟然还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完美、最有秩序的家庭,他教育出来的子女是最优秀的,孰不知他的境地是何等的悲哀。 鲁大海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就是侍萍大年三十晚上带走的那个孩子。侍萍被周家“赶出来”之后,经历的是苦难的人生、挣扎的人生,她辛苦地带大了鲁大海和鲁四凤这一对儿女。她对有钱有势人家“为富不仁”的深刻认识,教育到她的儿子鲁大海身上,变成了对剥削者压迫者的刻骨仇恨,致使周朴园与他的亲生儿子鲁大海公然成了阶级敌人。 周冲是他的小儿子,也是一个充满幻想、仁爱的青年。在剧中可以看出,周冲见到繁漪时,母子之间是那样的高兴、快乐、亲热,以及能够无所不谈、畅所欲言,在他父亲周朴园的生活中却是一片空白。 三、序幕和尾声使悲剧味更浓 我们来看序幕中,从周家教堂附属医院走进来的这位苍白的老年人,头发斑白,眼睛平静而忧郁,满是皱纹的脸上显示出苍凉、孤独。从序幕和尾声中瞧瞧他的神态,显得精神恍惚,在探视病人时一言一行均小心谨慎。现在的周朴园与昔日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常命令人、训斥人的周朴园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老人身上再也看不到个性的强硬与家风的专制,只看到一个可怜悲哀孤独忧郁的老人。而且尾声中第二部分侍萍对周朴园“若不认识”,这似乎更加深了周朴园的悲情,暗示在一场变故后,所有亲人都离开了周朴园,三个儿子,两死一走,剩下的两个女人也因精神失常而与他形同陌路,今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和绝望,而第三部分姐弟归来,借姐弟的活泼热闹更反衬出暮年周朴园的悲哀与孤苦伶仃。 剧中无辜的年轻人都死了,只留下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更加强化了悲剧的蕴味,但在那样的年代,四凤知道与自己的亲生哥哥发生关系,而且已经怀孕了,这种情况就女孩子怎么处理,她除了去捏电线还有其他办法吗?那这样就导致后来周冲的死、周萍的死,一系列的故事,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他不得不死的结果,只有周朴园清醒地、孤独地活着。
参考文献 1、周锦章,龙军.人一生要读的100部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P181. 2、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