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的女性描写 [摘 要]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他的生花之笔,塑造了一个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或痴情、或狂妄、或热烈,他们或为花妖狐媚、或为少年书生。而在诸多人物形象中以女性人物形象尤为特点出众,那些花妖狐魅等非人形象独具人情,让读者难忘。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突出蒲松龄所想表达的女性观,以及探讨聊斋中的女性形象在当时以至后世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蒲松龄 女性形象 背景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推向艺术的顶峰,前人称它为“空前绝后”之作。全书共四百九十余篇故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思想各异,天生丽质的女性形象。她们中有天真的婴宁、倔强的鸦头、果敢的侠女、无私的红玉等等,这些女性人各一面,但都有可贵的品质和超俗的才能,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拟。 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一、《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晚霞》中,当晚霞第一次见到才艺超凡的阿端便“遥注之”[ 成瑞裕. 《花妖狐魅话聊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第12页],后来又“故遗珊瑚钗”给阿端作为爱情的信物。在封建伦理道德强化的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子如此大胆地去端详一个陌生男子已属违禁,加上主动示爱,就更说明了她积极大胆追求爱情的决心和反抗封建束缚的态度。瑞云在鸨母逼迫破身接客时提出“价由母定,客则奴自择之”的条件,后来遇到贺生则大胆地对贺生说“能图一宵之聚否”。她对贺生所说的话其实就包含了对真爱的渴望与追求。 《连城》中,男女主人公以文相识,以意相会,以情相投,面对重重阻力,苦苦相恋,连城生而致死,死而复生,生而再求一死,反反复复,只为心中所爱、真实的感情得以契合用恩格斯的话讲“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 张稔穰. 《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2,第35页
参考文献: 朱秀华. 《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李灵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0 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的导论和第二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0 张稔穰. 《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2 成瑞裕. 《花妖狐魅话聊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5 袁世硕《聊斋志怪艺术新质论略》,《文史哲》1989年第6期 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 ]。 2、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长期地受到歧视和压迫,这几千年简直就是女性的血 泪史,在这么长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的女性被玩弄、被抛弃,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像《窦氏》、《云翠仙》、《武孝廉》等篇就是这样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很悲惨,窦氏被地主南三复玩弄后抱着初生的婴儿都僵死在南三复家门前。云翠仙在被逼无奈下嫁给流氓无赖梁有才后竟然差点被其卖为妓女。《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这些被侮辱的女性虽然命运比较悲惨,都是被男子遗弃和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窦女死后,化为厉鬼,施计报了大仇。云翠仙也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终于使其卑微地死去。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蒲松龄让这些被侮辱女性一个个大仇得报,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这既表明了蒲松龄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也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3、悍妒型女性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也描写了很多悍妒姓女性,比如《邵临淄》中的李生妻“捶骂夫婿以为常”,以致夫君“不堪其虐,忿鸣于官”;《云萝公主》中的候氏,丈夫每次出门都要“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丈夫某次“盗粟出赌”,候氏便操刀而起,追杀丈夫,致其“断幅伤臀,血沾袜履”,还要罚跪。《马介甫》中的尹氏,杨万石“少忤之,辙以鞭挞从事”。《江城》中的江城喜怒无常高生“稍稍反其恶声”,既被“挞逐出户”,须长跪才可以解。 4、执著追求美的狐女阿绣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在《阿绣》这个作品中,阿绣可以说是个真诚的、执著的美的追求者,是外貌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者。她幻化为刘子固念念不忘的阿绣与其想见主要因为羡慕阿绣的漂亮,希望和她一样的漂亮。后来帮助刘子固和阿绣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乔女》中的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她形体丑陋但心灵善良,老而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益贤之,向慕犹殷。”她终未相许。然而,当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当在孟家遭到侵凌时,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实际上作了孟生没有名分的“未亡人”。 二、聊斋中这些女性形象所体现的精神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和束缚,广大妇女的人性已经被无情地扭曲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在现代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在封建社会里,如果女子有任何的主动的行为则被认为“淫奔无耻”,轻则挨骂,重则命丧黄泉,更别提自由追求热烈的爱情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在当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但是无论制度如何严酷,人的思想总是有其自由的一瞬,总会产生某种追求的念头,更何况是那些处在花季般年龄的青年男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 三、从聊斋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1、既歌颂女权,又不反对男权对女性的压制。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赞扬了女性对争取婚姻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等权利方面的努力与成绩,说明蒲松龄认为广大女性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人权。但是在个别篇章中却认同男权对于女性的压制,例如他用赞赏的态度描写了广大女性捍卫爱情婚姻权力表现的精神,却又赞扬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比如在在《连城》中最后又强加给乔生一个貌美如花的宾娘作为妾室,《聂小倩》的结尾部分安排宁采臣要纳两房妾室。在一些作品中,蒲松龄还为那些失去男权统治的男性要找回“尊严”,最终让那些彪悍的女性一个个都被驯服感化,重新回到男权的压制下。蒲松龄还大力宣扬封建的“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在《张氏妇》中,作者对张氏智勇杀贼的态度表现得比较淡漠,却过分赞扬了她没有失去贞洁,作者说“巧出六计,不是身于悍兵。贤哉妇乎,慧而能贞”。他着力刻画的乔女就是他眼中最完美的贞妇其实这种对“从一而终”思想的赞扬也表现出蒲松龄对男权压制女权的认同。 2、既赞扬个人的努力又提倡因果报应。 在许多文章中蒲松龄赞扬那些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取得幸福的女性。作者笔下的这些女性都面临强大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观念的毒害和束缚,可是最后都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美好的归宿。这是蒲松龄对个人努力精神的认同。可是当我们去感受《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却又弥漫着浓郁的宣扬因果报应的气息。比如蒲松龄为那些悍妻和妒妇们安排的悲惨的结局,就体现了蒲松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 蒲松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点,正因为蒲松龄的时代是封建思想横行时代,导致蒲松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封建社会的罪恶有所了解,他的思想中产生一些别样的成分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忽视在那个封建思想横行的时代,蒲松龄作为一个文人,缺少与时代相符的一些思想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思想中的那些困惑和矛盾,是由封建社会自身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强化下的产物,也是作者自身的双重经历也是造成他思想中的那种困惑和矛盾的主要原因。蒲松龄大半生的职业是私塾先生,是一个穷书生,所以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去靠近下层群众,这样对于下层人民遭受的疾苦他是能够感受到的,对于下层人民的反抗也是能够理解的,作者的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支持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又不能忽视他的另外一个经历,就是其自身是就是一个封建文人,长期和科举中人交往,经常接触缙绅名流,而这些人又是封建社会的忠诚守卫者,这样作者自身也就被融入进去了,因此他又要以一个守卫者的身份去维护这个连自己也不满意的制度。因此这种尴尬的经历必然就会造成他的思想的矛盾和困惑。 《聊斋志异》里有众多的女性形象,它们中不论是追求真挚爱情的女性,还是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性,蒲松龄都能细致地表现出各自在心理和气质上的特点,使如此之多的女性个性鲜明,如同化工赋物,各呈异彩。如《侠女》《商三官》都是以通过报仇的情节来表现对暴虐的反抗,可是一个主要表现的是不同凡俗的侠气,一个要表现的是超人的谋略,一个主要表现的是临危不惊的胆识。《婴宁》、《小翠》它们都蕴含着蒲松龄美的理想都一样聪明,一样活泼好动,但从婴宁的笑语中多透露着纯真浪漫,从小翠的善虐中多透露着干练机智。婴宁是从花镜中走出来的人物,所以不带半点世俗污秽。小翠是为报恩主动入门的,所以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其思想意义和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为中国文学史女性画廊增添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不愧为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