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 [摘 要]: 《三国演义》一共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许多人物都极致夸张,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如书中的诸葛亮被赋予了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本领,是千百年来人们推崇的“贤相”角色。而曹操形象的刻画,却与其它史书记载有所出入。曹操在《三国志》、《三国志注》等史书中,是一代文学家、政治家,文韬武略,在《三国演义》里被刻画为一代枭雄、奸雄,他信奉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虽有雄才大略,但更突出其残暴奸诈的一面……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描写 战争 脸谱
一、在曲折离奇的尖锐矛盾与斗争中浓彩重墨地刻画出鲜明灵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人物的特有性格,不千篇一律,“脸谱”化特征比较明显。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据粗略的统计,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还有孔明的书童、水镜先生的牧童和一些无姓无名的妇女等,也算上的话,就有1100多人。《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脸谱”式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如曹操的奸雄形象,刘备的仁义形象,关羽的忠义,张飞的鲁莽,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小气量等等。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史书《三国志》的作者徐寿这样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①从中可见刘备的“仁义”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仁义”的“脸谱”化特征就更为明显了。刘备曾说“我宁死 ,不为不仁不义之事”②。在出猎时 ,拒绝关羽劝告杀曹操;陶谦再三推让 ,他不愿就任徐州牧 ;荆州南下 ,不愿丢弃百姓 ;入益州 ,不愿在座中袭击刘璋 ,都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徐庶老母亲赞他“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 、白叟 、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③所以,在他落难的时候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十万军民愿背井离乡追随他。刘备爱民得民,他曾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最广受人们赞扬的是他宁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荆州,刘琮投降,荆州人多归刘备。当他到达当阳时,从众已达十余万,辎重数千辆,严重拖累了行动速度,后有追兵,情势危急,左右劝弃众而往江陵避难。他毅然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④短短一句话,深刻反映了他政治理想中的民本思想。刘备注重仁义,待人以诚,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 ,非梧不栖。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并非来自显赫的家世、地位或者雄厚的实力。归根结底 ,是由于他自身的政治诉求,符合了当时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也迎合了文中众多人物的理想愿望。如糜竺以刘备三让徐州之仁德而追随之;伊籍以服刘备之高见而从之;魏延以备“乃仁德之人”两番投之;庞统以刘备“宽仁厚德”,必不负平生之所学而投之 ;马超以备“礼贤下士”而降…… 二、通过“黄巾之乱”、“董卓乱政”、“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主线以及大大小小众多战争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人物丰满的性格。 《三国演义》一书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三百多场,比较著名的战役就有十场。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在如此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能赋诗歌以咏志,霸气十足;赤壁之战惨败后他竟“三次大笑”。他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败下阵来仓皇而逃,却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⑤作为败军之将的曹操,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攻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极尽凶残的一面。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地绕树而行,最终脱险逃走。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曹操危急之中的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与临危不惧。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群雄毫无畏惧,赞叹道“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他命令己方众多将士,如果赵云来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了。 三、《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轻人物肖像刻画,重环境气氛的渲染,将人物的特定形象烘托到极致,取得了传神的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依靠的是粗线条的勾勒,环境气氛的渲染与烘托,从侧面开展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取得了传神的艺术效果。如《三国演义》第5回“关羽斩华雄”,作者没有一丝笔墨是描写战斗场面的,也不直接刻画关羽武艺如何、华雄怎样被斩,只是从周围人物、环境中烘托、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整个关羽斩华雄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只63个字。华雄接连杀了袁绍阵仗里的俞涉、潘凤后,又来叫阵挑战,足见其勇猛。当时无人应战,袁绍想到颜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可是就在这危机关头,关羽自告奋勇迎战华雄。开始袁绍看不起关羽,认为他是一名小小弓马手,经曹操解释后方同意出战上阵。“操教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⑥曹操向关羽敬酒,一是预祝取胜,二是为关羽壮胆,然而关羽不需要,放着酒不喝,只说了一句:“某去便来。”可见关羽手到擒来的必胜信心。以下完全从各路诸侯所闻所见及其反应上来恣意渲染。先是写诸侯听到关外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可以想象战斗是何等激烈,要战胜华雄决不那么简单。这里用诸侯的“失惊”来反衬关羽的镇定。然后写诸侯神色紧张,提心吊胆,正想派人去打听情况,却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斩了华雄首级,极写关羽作战之神速和他的威风气势。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还是温热的,进一步点出了斩华雄时间之短暂。速战速决,真是神勇威武也!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作品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形象和“静穆和悦”的古典艺术形态,取得了公认的艺术成就。但是,也不得不指出的是《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有失误之处,那就是人物形象性格“脸谱”化过于明显,缺少人物性格的逐步成熟与发展,过于偏向类型典型化。让人常常以为诸葛亮天生就聪明、曹操天生就奸诈。另外塑造人物性格上,作者有时夸张过分,正如鲁迅说的:“预长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总之,这些优缺点,不仅仅是该作品所独有的,而是与作品主题、时代背景和作者主观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①.出自中华书局《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评》,98页。 ②.出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52页。 ③.出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179页。 ④.出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204页。 ⑤.出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247页。 ⑥.出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三国演义》,第五回,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