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
[摘 要]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事业。对于发言人语言上的研究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回顾发言人语言的历史和调查研究现状,分析发言人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提升语言政策,对于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整体发布能力的语言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重点分析新闻发言人语言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 新闻发言人 语言风格 语言策略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近三十年来,这一制度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 一、新闻发言人定义 新闻发言人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对应的英语单词是“News Spokesperson”,从语义来讲,即是指公开发布新闻的人。 《辞海》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为:新闻发言人是指由国家机关、政党或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约见记者,或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回答记者的提问。余宗宏等主编的《新闻学词典》这样定义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机关、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就某一重大事件、局势问题举行会议或约见记者,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及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解释或解答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刘建明在其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则认为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这一定义是目前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中比较全面和权威的,也被广为引用。 上述所定义的新闻发言人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广义上的新闻发言人,是包括国家机构、政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新闻发言人。 二、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运用表现 1、语言风格 新闻发言人需要一种综合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业务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等方面,它们综合在一起影响发言人风格的形成。从政治素养要求看,发言人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他的语言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发言人才能发挥好发言人作为政府跟媒体之间的桥梁作用。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交际内容。发言人必须对其所代表部门的方方面面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在发布会上,发言人的业务素养体现得尤为突出。发言人只有精通和熟知本部门的业务,才可能在发布会上有自信,有底气,可以不用照本宣科地念稿子,尽可能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应对自如。发言人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发言人对国家及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未来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应对记者提问时快速做出判断和反映,以不变应万变,为新闻发布锦上添花。发言人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语言修养和表达技巧,会直接影响到其语言风格的形成。比如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等等。 风格是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结合。一位有素质、有气质、有风格并且形象好的新闻发言人能够反映其所代表的政府机构的开明、高效和亲民,对引导社会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发言人的举手投足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对塑造新闻发言人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表现自我风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镕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体态语就非常丰富,经常利用手势作为辅助语言。比如,在2000年3月15日下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朱镕基说到:“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那么再看开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一点实事,哎呀,我就谢天谢地 。”当他说到“谢天谢地”时,双手抱拳,示意感谢。这个手势不仅丰富了他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再比如李肇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职务变化的问题时,他说到:“一年以来,我在这里学得最多的、读得最多的就是宪法。”一边说一边拿起手上的《宪法》向大家展示。他经常性的动作是单手托腮,做思考状。回答问题时,经常用目光很专注地看着记者,笑容亲切,面部表情轻松、自然,显得自信。还有原上海新闻发言人焦扬,她的微笑所带来的亲和力是她个人风格的自然展现。同时,得体的服饰装扮也会对烘托发言人自信轻松的精神状态和风格产生影响。 2、人格魅力体现 (1)成熟坚定的政治立场 一位政府发言人的政治立场,需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外国记者的政治挑衅,要充分显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头脑。无论哪个国家的政府发言人,必须先有热爱祖国的诚挚感情的坚定决心,并且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政府发言人的魅力只有在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过程得以最高程度上展现。 在2008年3月27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各国记者屡次提出的西藏暴力事件,新闻发言人秦刚义正词严地答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谓的‘西藏独立’是怎么产生的?大家可以去查一查有关历史档案。在100多年以前,还没有‘西藏独立’这个词汇。‘西藏独立’的始作俑者是谁?你们也可以查一查历史档案,做一做调查,这样也有助于你们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地报道西藏以及达赖的有关问题。西藏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插手西藏事务,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也要求有关国家能够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胸怀全局、精通政策 政府新闻发言人不光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决策,“对将要发布的信息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现状,更要知历史、知发展,真正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做到胸有成竹、灵活自如。”圆一个遇到稍微复杂点的问题就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的新闻发言人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新闻发言人。 在2009年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一位俄罗斯通讯社记者提问要求介绍2009年中国国防费预算的细节和具体数字。由于充分掌握情况,面对如此敏感而重大的问题,新闻发言人李肇星从容自信,首先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机对此表示感谢,使得他有机会“对你的一些同行、同事在这个问题上散布的一些并不十分确切的消息进行澄清”。在将具体情况如国防费预算的相关数字及用途一一道明后,他接着说道:“你知道,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中国的国土面积没有你们俄罗斯那么大,但是也有大约960万平方公里,我们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的国防投入在世界各国当中,应该说是相对比较低的。中国的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比重约为1.4%,而美国大约超过4%,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都在2%以上。中国有限的军事力量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由于新闻发言人对国内外相关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回答问题时能做到语言准确、表态严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使解释更有说服力,让记者们无言以对,无法继续再就这一问题“做文章”。 三、新闻发言人语言策略分析 1、说真话的策略 “说真话的技巧就是不需要技巧”,这话从理论上说是真理,但在实践中却会遭遇麻烦,尤其是对新闻发言人来说,说真话确实需要有技巧。 说真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把新闻发言人所代言的政府或有关部门、决策者的真实态度和意思表达出来,做到不截流、不篡改、不夹带私货。二是新闻发言人态度真诚,与媒体坦陈观点,你可以说不知道,但是至少不能说谎。 2、准确表达的策略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说话的,而政府向媒体和社会公众发言不能有戏言,所以新闻发言人说话必须准确到位。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首先必须做到理解准确,这里的准确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对问题方向的把握要准确。这属于原则问题,不能有丝毫差池。 二是对问题内容的把握必须准确。 三是关键细节的把握务必准确。 3、随机应变的策略 新闻发言人在应对记者提问时,难免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这是新闻职业逻辑使然。有人形容新闻发言人与记者就是“猫”和“老鼠”、“狐狸”与“公鸡”的关系,好象他们前世有冤仇未了结,但正是由于对手的狡猾与精明练就了新闻发言人的老练成熟。 要做到随机应变,我认为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方向把握不能出现差错,也就是大的原则问题不能偏航。二是善于在广度、深度和角度上调度思维。三、需要有比较灵活的策略。 一般来说,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两种策略。首先是正面应对策略,迎着问题上,即使不知道,也坦白说出来,这种策略容易赢得记者的理解或谅解。但这个策略也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总是用“我不知道”来打发记者,记者毕竟是冲着信息来的。因此,就需要有另一种策略接应:间接应对策略。有时为了有策略地回避一些棘手的问题,不妨先把话题引开,不知不觉暗渡陈仓,但不能走得太远,让聪明的记者明显地看出来你在躲着他。间接应对策略往往是最能展示一个新闻发言人随机应变能力的。运作这一策略,没有固定的套路,视具体情境及新闻发言人的应变能力而定。大致方法有这么几种: 一是避实就虚。有的记者“发难”,提出十分棘手的问题,这问题可能是决策者还没有明确的态度或解释,新闻发言人不能贸然发言,也有可能是新闻发言人自己平时没有准备的问题,回答起来难度较大。这个时候不妨采用这种方法,把问题引向自己的根据地,在问题的“交界处”做文章,在模糊地区做文章。 二是去繁就简。可以把若干问题一揽子“打包”解决,这就可以乘机把一些“有刺”的问题包裹在其他问题中间一起处理掉。 三是把问题转交给他人。有时候新闻发言人不一定一个人面对记者,还有其他合作者同台表演,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合作者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合作者“补台”作用,有时会化险为夷,甚至能为新闻分布会增色多多。 四是拖到下次解答。有时遭遇当时很难回答的问题,还可以把问题推到下一次,这是缓兵之计,不过千万不能认为记者会把这个问题就此放下。焦扬就经历过这种事情,前面提到的美国道琼斯新闻公司记者关于周正毅案件的发问,是把新闻发言人上一次拖下的问题,在这里又提了出来。 五是善于辞令。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在理论上是常识,但落实到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实战演练,就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弗莱舍就有这方面的语言天赋,同样的问题,记者穷追猛打,问了十多遍,他回答了十多遍,每次的表述都不一样,而所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他的这一精彩表现堪称是新闻发言人随机应变的经典案例。 结论 新闻发言人承担着政府公关的角色,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不再是以自身为本位,官本位的思想在悄悄地改变。政府的形象渐渐变得亲和起来,政府开始意识到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媒体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政府当然要与它搞好关系。因此,新闻发言人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形象的塑造与语言策略的准确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春,宋曦.试析外交语言中语用含糊的特点[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01) [2] 李颖.模糊语言在政治外交场合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