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变调中的两个小问题 [摘 要] 教学普通话语音,碰上语音变化的问题,有时会感觉很麻烦。教学要避免繁琐,这完全正确,应该注意,但语音中某些变化现象,并非无故地产生,盲目地沿袭——并非全然无用。有些变化起着口头上修词的作用,是在语言材料(如词汇等)上面附加一点儿东西,使之发出生动的情采(甚至是区分语意),这是词汇本身所不存在的,也就是所谓“语感”吧!现在不少人对汉语普通话的教学,喜欢探索语调问题。据我的领会,大家的探索,范围较宽,似乎不仅仅是一句话末尾音高的升、降、平、曲那种狭义的“语调”,可能还要求更多酌内容,用两个变调规律中的小问题,说明变调并非孤立的现象,它与儿化韵、轻重音等有内在的联系。教学中必须讲明这一灵活性,否则就要因为形式而损害语气感情的表达了。
[关键词] 轻重音;儿化韵;变调
普通话语音变化,如轻重音、儿化韵和变调等,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不必多讲。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变调方面的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迭字形容词,第二个字是不是一定要变阴平(第一声)?大家特别喜欢以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夭向上”为例,询问“好好”一词为什么有人变,有人不变?应不应该变?不变行不行? 不错,确实有这么一条变调规律:迭字形容词的第二字不论是哪一声调,都要变为阴平(原字是阴平的,仍读阴平,就无所谓变调了)。但这样简单地、机械化处理,嫌其不够周密、妥当,因为马上可以举出一些反证,如“缓缓地流动”,“默欲地沉思”,“淡淡的白云,,“兰兰的晴空”,为什么并不变? 迭字形容词为什么要把一个字重迭起来?一般的解释是加强。加强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作用,用重迭形式表加强,如“宽宽的”、“深深地”就是“很宽”“很深”。但如上面的举例,“缓缓、默默、淡淡、兰兰”如只解释为“很缓慢、很静默、很淡、很兰”却不一定合适。相反,不但不是加强,反而是用重迭形式舒缓着语气,描写着沉静、平稳……一另外,如“方方的面孔”“弯弯的清渠”是用迭字描写着喜爱的感情,决非“很方、很弯”。因此,在读法上就要分别处理了,也就是说,有的要变调,有的不应变调。 阴平是一种高平调值。普通话的描写声、势的词,如“稀理哗啦”、“轰隆隆”、“忒儿楞楞”、“忽悠一下”、“滴溜溜乱转”等,都用阴平调读出,借高亢的声音描写声音、动态的强烈、快速等。再看,不论是什么音节、声调的词语,当高声喊叫时,都会因语调升扬而接近高平调。因此,迭字形容词中的一部分,为了加强语感,第二字变为阴平,第一字为了使人们听懂,所以保留了原调,第二字是重复,没有保留原调的必要,就采用变调办法,一面再读为重音,使它又高又重,增加了这个形容词的强劲力最。 更有趣的是在一部分迭字形容词后附缀“儿尾”,变读“儿化韵”,如,’快快儿地”、“长长儿的”等。重迭是加强,“儿尾”是减弱(“儿尾”表温婉的语气,细、小、轻、微的事物、状态都加“儿尾勺,矛盾着的形式却同在一词中存在。这种迭字形容词多数表达期望、祈令或要求。"儿尾”表示语气温婉,是期望,而又酌留余地,是祈令而并不严厉、生硬,在要求中,"儿尾”预示着要求满足时的喜悦心情。这择的词,兼具重音、变调、儿化三重变化。这样的词,:一般不用来描写实际情况状态。试比一比下面的三组举例: 雨,大大儿地下吧!(期望) 因此,大大地加强了信心。(实况) 老奶奶,您慢慢儿走!(祈令) 她小心冀翼地慢慢走过来。(实况) 这面旗要染得红红儿的。(要求) 红红的一张脸。(实况) 两两对比,上句重读、变调、儿化,下句除也要读重音外,不变调,不儿化。也许有人说。对于下句的“大大”“红红”同意不变调不儿化而“慢慢”却似乎也可以变调、可儿化。对,这就是这条变调规律的复杂性。大多数写实况的迭字形容词不变调,不儿化,但有少数的词又可变调,可儿化。例如:“我这不是好好儿的吗?”“远远儿地站着”等,都是写实况,但为数毕竞很少。随手可以举出的例。如“重重地打击敌人”,“狠狠地批评”,“远远地落后于群众”,•“小小的修补,无济于事”,“牢牢地记住”,“白白地跑了一趟”等等,大多是不变调,不儿化的。那少数例外,从“儿尾”着眼,还有个“十分口语化”和表示喜悦心情(如“好好儿”)以及“缩减程度”才使用“小字眼儿”(能够变"儿化韵”的词,曲艺界叫做“小字眼儿”,因为主要作用是形容其细、小、轻、微)的特点。“缩减程度”,例如“远远儿地”,“远远”重迭,是加强,但又加“儿尾”,是表示并不太远,和“远远地落后于群众”的距离概念是不同的。“慢慢”能用变调加"儿尾”,成为“慢慢儿”,主要也是用"儿尾,表示活动程度之微。更有力的证明,是决没有说“快快儿走过来,的实况的。 因此,我个人对于重迭形容词的变调向题有如下的看法: 1、不能一概变调。为了教学方便,可变可不变的就不变,在生活语言中,不变调也完全可以使人懂得,何必多费事,但经过变调,使语气感情表达得更丰富,那就是普通话语音中起积极作用的好东西,就应该保留,教学中予以重视。 2、附儿尾的必须变调。儿尾说明其十分口语化,又是期望、祈令、要求的语意的标志;描写实况而又附儿尾的,会有复杂的语感,也该相应地变调。(能不能附儿尾,初学普通话的人自然不知道,但有些文学作品,作者写出儿尾,通过朗读,学习普通话,就可做为依据) 3、不附儿尾的不变调。这徉的迭字形容词有两类:一类是不要加强语气,相反,在读说时要慢读,轻读,表现着安闲、宁静、舒缓……,一类是写现实状况的严重程度,读说时要快要重。 4、表示期望、析令、要求的语意的,如果书面上没有附儿尾,可不变调,读起来更有庄严感。“好好学习”就属于这一类。 总的说来,在教学上对重迭形容词的变调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考虑学员掌握的困难,能不变的就不变,但十分有用的,还是要变,可按附不附儿尾来决定。 第二个问题是上声(第三声)的变调向题,关于上声的变调,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全上声”的使用须率极小,而“半上声”的使用烦率极大。上声的另一种变调,一般叫做“变得像阳平”,有的人把它叫做“升调半三声”, 这个称呼也很不错。在有的书籍中,叫它“直上”,实际也是“升调半三声”的意思,不过为了与“半上”“全上”同时讲论,两个字的称呼更简明而已。 这种变调为什么不说它就是阳平呢?通俗的教学,说是“变得像阳平”,也只是说“像”而并非就是阳平。应该认识到,这两种变调(“直上”与“半上”)都是上声调位内的变体。这样理解有好处,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变为“直上”或“半上”,它本身还属于读上声的字,使单字的调类系统保持不乱。“全上”虽然使用组率不大(只用于单念和词、句末尾。词、句末尾还必须没有后面紧跟上来的音节,如果词后面紧跟另一词,句后紧跟另一句,在语势盛迫的环境下,挤得它还是要变调的。处于句尾的,还必须不是强烈的下降语调,否则也要受到影响而变“半上”),但“全上”毕竟是有代表资格的这一调位的典型。两个变体:“直上”和“半上”,都各有其环境,一般地说:“直上”处于其它上声字之前,“半上”处于“非上声”字之前。变化的条件是后面跟上来的音节十分紧凑。因为“全上”调形的特点是最长而有曲折,在一个音节紧接一个音节成串的急速前进的语流中,这样长而曲的调形是不容其从容、完整地读出的。长而曲的声调与长而曲的声调快速连接,后一个如不被另外的音节千扰,它就能稳定地保持原貌,但却排挤着前一个长而曲的声调,使之不可太长,不可太曲——因为时间不允许重复出现这样两个特殊的调形!于是使前一个上声字保留着“全上”调值高低度的起点和终点,但却缩短,扯直,那就很像阳平的调值了。说的人,听的人对于,是不大在意的,特别是讲普通话的人,习惯把四声分别念为平、升、曲、降,各有特色,升的,反正是阳平,说它“变得像阳平”并无不可。不过,从理论上,最好认为它是“直上”,是“全上”的变体,这样容易讲得通。否则就无法解释:三个上声字相连,如“展览馆”等,第二字既变为真的阳平,第一字在阳平前为什么不按规律变半上而变直上呢!现在认为它不是真的阳平,就好说话了。 至于“半上”呢,“半上”211,是“全上”的前半截而又稍稍拖平其余尾。“半上”在阴平、阳乎、去声、轻声前出现,这是由于后面的音节跟上来,压上去,挤掉“全上”214中后半14这个尾巴。这个尾巴为什么这么脆弱易掉?通过录声仪的音波形象来观察,才使我们更清楚。原来“全上”的调形214是前半21相当长,后半14相当短,夸张一点儿说,是个低降调最后附个上升的小尾巴,也不为过。因此,这个上升的小尾巴就很容易被后面的音节吞吃了。 “直上”和“半上”比较,“半上”只是丢掉一个小尾巴,是“全上”的小变化,“直上”由曲折调变为上升的直调,是“全上”的大变化。为变化的等级(面貌差异的大小)排排队,是:全上变半上变直上。一般人认为没有什么变化的,其实是小有变化的“半上”。“变得像阳平”(直上)这样的大变化,才被人感觉出来。所以如对一般人说:“全上声”几乎不存在,他必定是愕然的。尽管他自己口里每夭不知说多少“半、上”,若让他单发一个“半上”调,却很困难,必然说“不会”,这是挺滑稽的事。这就说明“半上”是“全上”的小变化,人们浑然不自觉。但是它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前头说过:“直上”处于其它上声字之前,那个上声字如是夹在句中,其实已非“全上”而是“半上”,那就是说,“直上”总是处在“全上声”字(在语句中的“全上声”字极少)和“半上声”字(在语句中“半上声”字极多)之前。“半上”则处于“非上声”之前。这个“非上声”,不但包括着阴平、阳平、去声、轻声,有时还包括变化了的“直上”。这是个特殊倩况,不能说与前面讲的规律抵触。这一点必须细讲一讲。 有不少人提出一个问题:“纸老虎”一词中的“纸”,为什么读法不一样?有人变得像阳乎,有人不变,到底哪个对? 所谓“不变”,其实是小变化的“半上”,但是一般人并不觉得。“老虎,的“老”,按规律,在“全上声”“虎”字之前要变“直上”,而“纸”在“老”前,按规律本来也该变“直上”。但实际上决不能这样机城地按声调处理,还必须顾到词意。“纸老虎”的逻辑重音必在“纸”,这个词是毛主席曾经和“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对着说的,是和“死老虎、豆腐老虎”并提的。“纸”必须加重音量,既是逻辑重音,自然同时延长了音节,这样,就要隶稍稍保留着“全上”的原貌,可是在下一音节的排挤下,不变又不行,结果就是小变化的“半上”了。肯定地说:读这个词,只能变“半上”,变为“直上”是不对的,因与词意不合。由此得出一条结论:照变调规律该读“直上”的,遇到特别重音,还必须让位与“半上”。由此例说明,“半上,也有时在“直上”前出现了。连同上面说过的,句尾的字,如遇上强烈的下降语调(表肯定、承诺等语气的),“全上”也要变“半上”。这说明了“半上”应用的范围之广。 讲了两个变调规律中的小问题,说明了变调并非孤立的现象,它与儿化韵、轻重音等有内在的联系。教学中必须讲明这一灵活性,否则就要因为形式而损害语气感情的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