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突出艺术形象。他集忠贞、信义、勤勉、智慧于一身,有胆有识,才能与品德俱佳。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因与中国传统道德所契合,千百年来,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进而被人们奉为“神明”。他的忠贞不渝、耿耿赤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军事才能、治国方略,他的民本理念,事必躬亲,他的治军严明,敢于担责,其伟大人格为读者所崇敬,直至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试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做以浅析。 [关键词]诸葛亮 忠义兼备 智勇双全 形象浅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叙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在自己政治理想的统照下,“据正史,采小说”,写成《三国演义》。在作者心目中,一个理想的封建政权就应该像蜀国那样,以“王者之政”治国,为君者仁,为臣者忠,君臣之间有手足之义,三分天下应该由蜀国来统一。基于这种政治理念,作者塑造了曹操的奸诈形象和刘备的宽厚仁明形象。更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忠义智勇的人物品格。这些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至今仍给读者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影响。在小说诸多的艺术形象中,诸葛亮可堪为典型的代表,从这个人物身上,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忠义智勇品格的赞美与歌颂。 一、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一)忠贞不渝,肝胆照人。诸葛亮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忠心耿耿。可以说,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贞”的楷模。他不仅是垂青千古的“武侯”,也是流芳百世的“贤相”。诸葛亮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并在《三国演义》中占绝对的中心地位,使功勋盖世的曹公、周郎、司马氏及大批身手不凡的辅臣谋事为之逊色,就在于诸葛亮具有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忠”,二是“义”。所谓“忠”,就是忠君和爱国,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政权,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刘备胸怀大志,要匡扶汉室,统一天下,所以思贤若渴,因此,他排除关羽、张飞的反对,“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择主而事。《三国演义》中朝秦暮楚的谋士可谓多矣,而唯独诸葛亮在谨慎选择了刘备后,就一生忠于这个“主公”,这个政权,这个匡扶汉室的事业。出使东吴时,张昭曾推荐诸葛亮留仕东吴,被其婉言谢绝;那时,诸葛亮兄诸葛瑾仕吴,奉孙权之命劝留诸葛亮,诸葛亮以进为退邀请兄长仕于刘备,诸葛瑾无奈据实复命:“舍弟择主而仕,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①忠主之心,拳拳不懈,可昭日月。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让诸葛亮“可辅则辅,否则可自取”②,诸葛亮则诚惶诚恐,定要“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③从此,诸葛亮牢记托孤之重,忠于职守,辛勤谋划,以完成刘备未竟事业。他“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矢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亲理政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死后,“上至倾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镇地。”清代毛宗岗评价其曰:“历 稽载籍,贤相林立,则名高千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于天时;承顾命之垂,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老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他一生为政,清正廉洁,无半点污迹。后因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屡次伐魏不力,使他身心交瘁,积劳成疾,即便如此,他还认为自己愧对先帝重托,深有负罪之感。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仅次于曹操、刘备的一个关键人物。他集忠贞、信义、勤勉、智慧于一身。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外交才能,而且具有过人的胆略与品德。他是作者倾注笔力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军事奇才,治国贤相。他才能过人,料事如神。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但一辆轮车、一把羽扇的儒士本色又使他区别于那些横刀立马指挥千军的统帅,他是真正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奇才。他未出世之前,刘备空有图王争霸之心,虽有一帮文臣武将相辅,却无尺寸立足之地,一直寄身于他人之下谋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未出隆中便定下三分天下之策;初次用兵,火烧博望坡,让曹军闻风丧胆;出使江东舌战群儒,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拒曹;赤壁之战,事事料先使交战双方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气周瑜,先取荆州,后取蜀地,使风流倜傥、威镇赤壁的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④七擒孟获,不仅表现出非凡的谋略,更重要的是布信义于南蛮稳定后方;六出祁山,著威望于海内,让熟谙韬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衷心折服:“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除此之外,诸葛亮的才能还体现于他一直授予他人的“锦囊妙计”上,如刘备赴江东迎亲时,他授予赵云的三个“锦囊”。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把诸葛亮写成一位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全才。他是一位战略家,其智慧首先表现在能根据形势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比如未出茅庐,就已经确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以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也”的三分战略;征南之役中,确定了“攻心”的战略;北伐中原,鉴于魏国的实力,采取了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诸葛亮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神鬼莫测。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二十七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一颗忠心和无限的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多胜少,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当蜀汉政权建立之后,他更是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使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以人为本,公正勤勉。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治国理政,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作者在这方面的形象描写同样感人至深。以人为本在他身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部下、百姓的关心。诸葛亮在许多场合,反复宣称刘备的队伍是仁义之师,他们始终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当阳大败,刘备对数万跟随他的百姓不忍相弃,甘与同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大仁大义”的表现。取得益州后,诸葛亮及时地提出加强法治,抑制豪强,安定社会秩序,使民众能休养生息。在征南中,他实行攻心为上,军事辅之的政策,使孟获能心悦诚服,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并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他行军作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即使在死后,在定军山“显灵”,仍然惦记着“两川生灵”,警告钟会不得妄加杀害。 诸葛亮虽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名达于诸侯”作为其毕生的夙愿。但刘备邀其出山之后,又托以辅佐阿斗的重任,造成其毕生耿耿辅佐朝政。诸葛亮生活俭朴廉洁,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高官厚禄,仍然过着淡泊的生活。在弥留之迹,仍然强调:“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才,以负陛下”⑤。诸葛亮治蜀以严为主,他不饰短,不避亲,坦诚布公,明法理事,使人感其情而服其诚。李严、廖立因贻误军机,诽谤朝政,被诸葛亮贬为庶民,后诸葛亮死后,二人“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也是诸葛亮人格力量的感召使然。此外,他的谦和、宁静、自尊、自爱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传统美德,与中国百姓的心息息相通,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 (四)治军严明,勇于担责。诸葛亮自投身蜀汉政权后,竭思殚虑,苦心经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对蜀汉政权和复兴汉室事业的最大忠诚。为了事业,他运筹帷幄,巧设奇谋,调兵遣将,战场指挥,结友拒敌,内修政理,攻心得人,以法治军,表现了他勇担重任的奉献精神和超人的才智。他治蜀二十年法治严明、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在自我道德完善上显示了圣贤人物的品性。他在给后主的《出师表》中也表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所以他要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要北伐曹魏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这就是诸葛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善身守正的道德操守。 街亭一战,是《三国演义》精彩的段落之一,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敢于负责、勇于自责、以法治军的形象、性格,也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塑造。诸葛亮深知街亭的战略意义。他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他虽然错误的答应了马谡守街亭的要求,但同时也做了周密的部署,以防不测。在预知街亭将失的情况下,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街亭失守将造成的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亲自导演了最富有戏剧性的“空城计”的故事,使蜀军安全退回汉中。在战役总结中,他虽一向与马谡“义同兄弟”,但为了“明正军律”,他依然“挥泪斩马谡”,与此同时,以用人不当而“请自贬三等”,并吸取教训“以为后图。”从而,得威望于众人。 二、诸葛亮人物形象描写的瑕疵。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满腔的热爱,因而,也就出现了“过犹不及”的欠缺。比如,书中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竟不惜加入迷信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再如,作者更多地描写了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江山社稷立下的大功,但却忽视了他对人才的培养,面对曹操及后来司马集团的精兵强将和人才辈出,蜀汉军中明显感到后继乏人,致使蜀国人才严重断层,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这不能不说是“一代贤相”治国理政中的一大失误。 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诸葛亮作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对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贡献了特别的力量。《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诸葛亮出山之前,经过军阀混战,曹操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随后,曹操挥师南下,在荆州吞并刘表后,剑锋直逼江南孙吴政权。正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刚刚发展起来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果不负所望,采取一系列的军事、外交行动,并与孙吴集团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进而取荆州,收汉中,战成都,使刘备称王汉中,与北方的曹操、江南的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举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时,已对天下大势有清楚的客观掌握,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他为报知遇之恩,也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毅然择主而事,从而为刘备父子的蜀汉政权付出了他的全部忠诚、智慧和才能。而在这一系列的浓重色彩描写中,他的忠贞不渝的品格,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公正严明的行事作风以及严于律己,勤勉无私的高尚品德就深深刻在广大读者的记忆中,并在崇尚中国传统道德的老百姓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全国人民呼唤传统道德回归,共建中华文明的今天,诸葛亮的形象依然起到楷模的作用。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的精神,淡泊名利,敢于担责的高风亮节也已积淀为后世的某些行为准则,对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仍有积极的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他指挥的精典战例,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我国强军富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注释①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注释②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释③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注释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注释⑤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85 页、820页、728页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