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终生学习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活动老学到老,即在人生的的不同境遇、不同环境下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倡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 终生学习 语文 教学
终生学习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活动老学到老,即在人生的的不同境遇、不同环境下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有人认为终身教育这一思想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正式提出以来的。但是凡是对中国文化有些认识的人都知道早在公元前200年,荀子在《劝学》中就已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并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三个方面对其做了论述。学习不可停止。又如荀子《劝学》中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我国古代的先哲早已有就有了终生学习的思想,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弘扬。 我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中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为关键,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具体地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形成性格、塑造人格,最终决定命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曾强调“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将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在语文课堂上,开拓学生的眼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勤于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旋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自学课文、自学自做学案的内容,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先学学案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讲自己学习的感受认识,交流学习的方法,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在全班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或板演,或口头阐述。其他小组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述,或反驳,或补充,或纠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指导学生巧学善思,发掘语文学习的规律,寻找教学知识点中暗含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最基本的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了“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就是考虑到了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已经成为好多领域最具活力、最具价值的因素。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等相关能力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掌握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未来的世界更是信息万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我校实施的“自讲互补”模式的教学就要求学生会搜集、提取信息。如:学案教学中知识链接那部分,就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自己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而把搜集的信息处理好,达到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从这些内容来看,搜集处理信息对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能帮助学生课内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并最终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通道。 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运用能力,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论语·子路》:“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开放的社会已把说话委婉含蓄、谈吐文绉绉、出语优柔寡断认为是一种能力的缺陷了。被待为座上宾的是那些说话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得体大方、思路清楚、中心明确的口才大师。 因此,语言运用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口头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倾注感情、倾注汗水。唯有了情,我们教师才能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因为,凯洛夫曾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口头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要着眼于每节课,把汗水倾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在日常教学中,我每节课都会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给他五分钟,让他展示自己的风采。别小看这五分钟,它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五年前的一天,在朋友孩子生日的聚会上,我听到两位朋友谈论自己的孩子,一个说,自己孩子上高三了,一次在给孩子爷爷祝寿,本想让孩子代表家里献上祝词,孩子胆量小,死活不敢上,孩子倒是被他推上去了,可是吞吞吐吐老半天,最终也没有说句像样的话。另一位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孩子也是上高中了,学习成绩很不错,就是平时内向,表达能力很差,根本不敢在人前说话,更别说让上台讲话了。听到这里,我很是感概,内心充满了愧疚。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感觉这是我们的耻辱。 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释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日常抓起,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责任。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这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其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让学生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为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非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下面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为例证。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 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虽有多种类型,而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把教学过程堪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水平、生产实际等方面来入手。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各门功课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除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意识到需要学这门功课外,还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巧设教学情境,采用各种方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阅读生活,体验阅读快感;抒写真性情,培养创作个性。 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很多,“耗时多,收效少”等等。从应用层面上讲,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教育技术等方面均存在原因,但对于教育评价的不够重视,对于教育主体的不够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欣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回顾语文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我深深体会了教学评价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 我曾经听过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因此,我本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教授给学生们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所应该致力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能力而非一点点课本上的知识,让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凯茂。 2、 孙贤琴:浅谈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