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本阅读、文言积累、阅读品味、语文实践诸多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能力 文本诵读 文言积累 阅读品味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定位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整体的篇章理念、文言语汇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继承便是我们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基本出发点。 文言文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其文本年代久远,词汇意义、句式语法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读起来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更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课堂上,以翻译为主,教师字斟句酌地分析讲解,学生一字不漏地笔记。低效的教学现状使得师生苦不堪言,支离破碎的学习更使我们离传统文化的精髓越走越远。先就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文本诵读是学习的起点,语感的形成源自于情感的诵读。 朗读与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将思想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要求读出文章的味道,并有所得。 诵读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是“通读识大意”。文言文其年代久远,会存在一些阅读上的障碍,字词句都有可能挡住阅读的步伐,学生可依靠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数遍,把握课文内容梗概。一些课文如《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还须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才可能理解他们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把握某一文言课文内容梗概,也就是关于该篇文言课文和语言相关的社会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二者不可或缺。 再是“度习得新义”。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需要再回头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在字词上接近学生的生活,有些词义可以通过猜测得知,如《愚公移山》里的“寒暑易节,始一返焉”中的“易节”就可以根据路途的遥远猜测出是“季节的变更”,而不是“变节”,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大意就会自然显现。“好书不厌其烦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是诵读的精妙所在。 三是“读悟得主旨”。诵读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展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如《桃花源记》,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陶渊明悠然与无奈的处事心态。《邹忌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这样一代明君才形神俱肖。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指导、督促,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恰当点拨,让学生明确诵读中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的有效把握,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在反复的诵读中,很多看起来不可逾越的障碍,就会轻易地解决,也获得了诵读的愉悦。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我们也应重视激发兴趣,通过诵读,特别是情感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这样既促进了诵读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兴趣,当然也塔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积累是学习的保证,知识的学习贯通于扎实的积累。 文言文记录古代的生产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发展变化,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文言文同读书做学问一样是要靠长期积累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对文本融会贯通,在学习中,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积累古今义差异较大的词语和用法比较多的词语等。 一般而言,实词意义比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等,虚词意义较复杂,如“之”“而”的用法,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就容易多了。所以在文言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就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疏通词语,为阅读扫清障碍,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鉴定基础。比如:《岳阳楼记》写“古仁人之心”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比照《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之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柳宗元的关注民生,就能使学生对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悟更为真切。 三、阅读品味是学习的关键,语言的鉴赏必经于智慧的品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细读、深究、阅读品味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读示范,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节奏、把握重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当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翻译课文,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感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追寻文言文的阅读价值”是对文本内容阅读品味的精髓。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及其时代、社会的关系等内容的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物、事件表现出来的,要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就要阅读品味人物的性格。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出秦王和唐雎各自的什么性格?作者对比着写,起着怎样的表达作用?对《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应该怎样评价?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是受时代和社会制约的,文言文中反映的作者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态度未必是我们所赞同的,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也是有必要的了。但不管我们应肯定和应否定什么,总是反映过去的历史轨迹,注意文本自身的阅读价值和意义。 品味感悟文章艺术魅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手法,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探究文言文语言特色的目的所在。语言的探究主要是指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深究。教学中,我们要把握词句的含义、要确定虚词在句中的意思、要认清特殊句式、要认清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鸿门宴》中的“复”字, 一词多义,在各句中含义各不相同;“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中的“是”和“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中的“亡”,其含义有异于现代汉语;虚词“之”字,在文中含义也不相同;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都是我们品味《鸿门宴》这篇课文语言、感受文章艺术魅力的抓手。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身体会,让外在的信息变成自我生活、自我生命的体验,文言文的教学就会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变得丰富饱满,学生在吸收优秀的文化精髓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语文实践是学习的升华,文化的传承取自于创新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文言文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之上,语文的创新实践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是深化理解和发展想象力的好方法。读后感的内容可灵活多样: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语言技巧产生的感想、由作者产生的感想、由历史背景产生的感想、由现实的意义产生的感想等。不论哪种感想,都应是读后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别出来。如果能联系现实、大胆创新,领悟文章的现实意义那就更好了。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以文本诵读为起点、不断加强文言积累、用心去阅读品味、积极实践应用,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朱绍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05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振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第4期 《语文教学之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