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语言的特征
[摘 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认为网络语言具有拉丁化、符号化、图像化等鲜明特征,并指出了网络语言的局限性,认为应当对网络语言进行扬弃,肯定积极的,否定消极的,使之向规范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 网络语言 特征 规范
一、网络语言的涵义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在线、聊天室、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黑客、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菜鸟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仅就狭义的网络语言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应当归功于现代科技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民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Martinet)提出的“语言经济”原则很能说明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促使人们采取更多、更新、更具有特色的语言单位,人们的惰性又要求在言语中尽可能使用较少的、省力的、已熟悉的或较为习惯的语言单位。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上网方便的需要。很多网民没有耐心保证打字的准确性,就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此外,上网交流的多是年轻人,网络语言的产生也满足了网上交流隐密性的需要。网民们经常使用一些新奇又很难看懂的网络语言,只有经常上网的网民才会明白、使用。如用“007”表示“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 三、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拉丁化特征。为了输入方便快捷,网民们用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缩略替代,用简明的形式来表达“约定俗成”的意思。如“BTW”就是“By the way”,“IMO”就是“In my opinion”,“JAM”就是“just a moment”,“VG”就是“Very Good”等,又如“GG、DD、JJ、MM”分别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BBS”就是电子公告牌,“DL”就是下载,“PMP”就是拍马屁,“LZ”就是楼主,“ddd”就是顶顶顶。上述例子基本是拈取部分字母的方法,还有一种缩写词语,如“U”就是“you”,“CU”就是“see you”,“IC”就是“I see”,等等,表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 (二)符号化特征。一种是谐音代码式,如用520表示“我爱你”, 用065表示“原谅我”,用345表示“相思苦”,用886表示“拜拜了”,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4242表示“是啊是啊”,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用3399表示“长长久久”,用7456表示“气死我了”,用51357表示“我要上网去”,用59430表示“我就是想你”,用3344520表示“生生世世我爱你”。另一种是形象联想式,即构成网上的表情符号。如“^-^”表示眯着眼睛笑,“:-0”表示“哇噻”惊呆了,“@_@”表示高度近视,“:-)”表示最基本的美,“;-)”表示眨眼睛的笑,“:-D”表示大笑,“:-﹥”表示嘲笑,“+0)”表示小丑,“(:<)”表示吹牛大王。这些使用三、四个标点或字母组合起来,以表达某种面部表情和喜怒哀乐的心理,其中有些符号需要右转九十度才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正如陈原[见乐虹:《浅论网络语言的时代性特征》,《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11期第206页。
参考文献 1、王晶:《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词》,《商业经济》,2010年第2期。 2、乐虹:《浅论网络语言的时代性特征》,《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11期。 3、刘悦:《论网络语言中的超常规特征》,《大舞台:教学与艺术》,2009年第12期。 4、吴竹平:《互联网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生活经纬》,2009年第5期。 5、吕文澎、杨雯琴:《从网络语言看传统文化与快餐文化之碰撞》,《中美英语教学》,2008年5卷7期。 6、王杜霞:《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策略》,《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第5期。 7、周杰、康清群:《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艺术审美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2期。 8、刘亚芳:《谈网络语言的特征及意义》,《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9期。 9、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王文:《网络语言集萃》,《中学语文园地》,2005年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