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但是信息技术教学并非是常规教学的全部,它只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使用信息技术来解释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必要和重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它可以通过精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激发情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优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有效整合 激发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1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指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那么,根据课标的实施需要,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呢? 小学生因为有其年龄小、认知能力差的特点,他们的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形象、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记忆比较深刻,而对于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与思维十分困难。因此会对很多课文内容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为教师与学生、历史与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达到优秀的学习效果。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用的趋势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教育与熏陶。多年来,我们见到的各种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中无不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不仅在课文中的童话、诗歌、散文、小说里,而且在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里,在与学生的任何语言交流中,甚至在大多数实用文体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人类应有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语言的优美。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使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得到延伸,向课外和生活拓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间的探究学习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作用 1、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 对于讲解古代诗文、古代历史事件等距今比较久远的课文,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知识点等方面,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目的。例如在讲解《虎门销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社会背景及鸦片对我国国民身心健康及社会经济的破坏不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及演示动画的功能,介绍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毒品鸦片的巨大危害,通过一个动态画面,再现虎门销烟的壮举。尤其对于需要学生加深印象的重点内容,加上白板的运用——放大镜,更能起到烘托的效果。这样,使学生由直观感觉深入到思维和情感领域,引起认知和情意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禁止鸦片必定会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同时认识到腐败的清朝政府统治下中国的落后,必然会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奴隶,任人宰割。同时给学生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教学活动也由此达到高潮。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形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很自然地燃起一股爱国之情。课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新时期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应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和推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电视等高新媒介的普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重要目的,单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施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观念以为,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来获得效果。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主体目标。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正是在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前提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它可以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抽象到具体和直观。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声音、图片、视频为学生提供多种理解文章的途径。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容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新面貌。例如《九寨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寻有关九寨沟的图片、文字介绍,视频等,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漂亮的风景图片、配乐播放的九寨沟的录像。让学生自由感受,全面了解九寨沟的风土人情,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通过配乐示范朗读并反复朗读,有感情地读出九寨沟的美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通过学习五彩池的句子时放一段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五彩池的美。再通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当小导游,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学生课前课后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课件的呈现,恰当运用,学生对课文的全面掌握是比较到位的。同时有学生的亲身参与,也使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乐学、爱学,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当然,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完美了。 4、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的、生动的信息,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大容量、高密度、强化、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学习鲁迅的文章需要了解一定的时代背景知识。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做以了解,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如毡帽、项圈等特定时期的装束的样子。这样,在讲解课文时,学生易于理解,更能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节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和网络进入普通家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在课上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也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 三、正确、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及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制作课件是一项十分费时费力的工作。制作出来的课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画面、音乐。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做到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应熟悉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环境,熟练掌握设计课件的工具平台软件,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巧。 2、适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做到恰当、及时,不能为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要正确、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避免走进多媒体使用的误区。有的教师误认为,只要多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的教师力求多媒体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结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并未关注所要掌握的内容,而是过分关注画面与音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合理、巧妙、恰当、及时地利用多媒体、不能机械地为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3、应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发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理解的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精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适可而止,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地体会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充分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为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服务,使学生易学、乐学。真正体现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P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