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义”描写
本文ID:LWGSW57149
价格:
50元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义”描写
——从“义”的人物描写来具体分析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战争动乱和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为代表的政治军事集团所展开的斗争,小说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不乏大量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义”这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加以研究,以君臣之义、手足之义与天下大义三个部分对对应的人物形象作辨证的分析。从而反映《三国演义》一书中人物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价值。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分析 义 典型形象
绪论
本论文以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蓝本,对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加以研究,从“义”这个新颖的角度对具体人物形象做出辩证的分析从中突显出《三国演义》一书人物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价值。《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既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里。如关羽、孔明、曹操、张飞、诸葛亮等,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人特别注重个人道德行为准则,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长留人间,就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本身代表了一种的道德力量。
《三国演义》最受推崇的道德力量就是“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围绕一个“义”字粉墨登场,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和阐述出自己心中的“义”。本文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义”这个角度展开分析并研究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三国演义》人物之“义”
《三国演义》一书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的历史。作者用了“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进行创作。所谓“演义”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的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来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义”既然是小说最为推崇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义”。 义者,事之宜也,即处事得宜之意。在作者看来,凡是信守誓言,感恩遇,酬知己,以至讲原则,不苟且,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总之不违背人的良知的行为,都可以称做“义”。 ⑴反之,损人利己,违背誓言,出卖朋友,乘人之危,夺人之爱,乃至以怨报德等,都是不义的。本文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义”这个角度来做出分析。
一、君臣之义
要说到“君臣之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首当其冲的想到的自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要说到《三国演义》之中的君臣相宜自然要首推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楷模”。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羡慕,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后世都对这样的形容表示赞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赏识、重用,也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以布衣终老,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是最为融洽不过的。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亮躬耕南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⑵我们要知道管仲和乐毅都是有名的将相,诸葛亮自比二人,透露出要一人身兼将相之任的抱负。裴松之的注里也引用了《魏略》的一段文字:“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济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⑶我们从文字中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宏大的抱负。但历史上,当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有名的大儒,同时与当时荆州大族蔡氏的姻亲,蔡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蔡瑁是当时荆州牧刘表的妹夫,黄承彦曾数次向刘表举荐诸葛亮,当都不被刘表重用,诸葛亮索性隐居隆中以待明主。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不辞“三顾”之劳,请诸葛亮出山,并委以军师中郎将的重任。这个决定颇受刘备的义弟关羽、张飞的非议,但刘备还是以“如鱼得水”为例子,不仅没有因为诸葛亮年幼反而坚决的信任诸葛亮。
到刘备夷陵战败,兵败白帝城的时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对诸葛亮做出了最后的嘱咐:“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⑷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在弥留之际要求子孙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并把整个蜀国的国祚都交付给了诸葛亮,这种信任已经超出了君臣的范畴。
当然诸葛亮也没有愧对刘备对他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之义“感恩涕零,从而“志决身坚,不计利钝”,知克不可为而为之,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他在给刘禅的奏章中写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⑸诸葛亮前后率军“七擒孟获”安定后方,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用实践和生命去履行对刘备未完成事业的承诺。最后直至五丈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反观作品中的其他君臣关系就显得有些凉薄。袁绍、袁术,为了争做皇帝梦,一个称号淮南,一个刻玺北方,兄弟两人常常兵戎相见。袁绍的儿子和外甥,为了争权夺利,火并、内让、残杀无所不用其极,这个四世三公的辉煌门庭,在血腥的内斗中土崩瓦解。曹操手下许多有名望的臣子如杨修、荀彧、荀攸等都死在他的刀斧之下,曹操为了平定众怒,他竟向管粮官王重借头;用小解解粮。
“义”在《三国演义》中被看做最高道德标准。具体到君臣之义,“义”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双行道的标准。君臣之义,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双方都承担了维系这种信任关系义务。
二、手足之义
《三国演义》之中有三绝,即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说到手足之义的代表人物就要数义薄云天的关羽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写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开始,《三国演义》几乎全被这种手足义气所笼罩。作者不但写了他们的结义,而且还反反复复地写了他们的守义,乃至最后的殉义。他们之间的手足情义,在多次考验与折磨中成长,无论千难万险,他们都不违背义的准则。下邳之役,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兄弟三人失散。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小土山上,弹尽粮绝,无援可待,他正准备以死来殉义的时候,张辽前来劝降。张辽说法关羽的手段不是教关羽背信桃园之义,恰恰是以“义”来说服他。张辽说,你与刘备曾经誓同生死,今刘备生死未明,而你先死,假若刘备没死,将来知道此事,怎能独活?这岂不是要误了刘备?因此劝你不如留有用之身,等待刘备的消息。张辽又指出,刘备的妻小现正寄托在关羽处,如果你关羽死了,那他们将靠谁来照顾,这不是有背于桃园之盟?关羽最终被折服了,提出降汉不降曹,有条件地投降了.降汉不降曹,显然连关羽本人也知道这是虚伪的,其实是要等待刘备,并保护刘备的妻小。这时,为了守义,关羽可以说是隐忍而生了。关羽投降以后,“义”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曹操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拉拢他,软化他。拜爵封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有送美女,赐锦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关羽忘掉刘备,破坏刘关张兄弟之义。可是关羽始终恪守桃园的盟誓,做到了“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后来当他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去投奔刘备。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书中最动人的情节,也是关羽这个艺术形象使人感受深刻,而历久不忘的地方。刘备和张飞,对于义也是至死不渝的.刘备从一个织履的小贩成长为独占一方的诸侯,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他却始终不忘桃园结义。关羽、张飞被东吴设计杀害了,他要起兵伐吴。孔明、赵云这样些重臣都劝阻不住.他说:“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不足为贵。”平日他对孔明,可以说是是“如鱼得水”言听计从,这回他把孔明谏阻伐吴的上表,掷之于地。赵云也是他平素很器重的一员武将,也劝阻他伐吴,他也表示很反感。然而伐吴的结果,遭到惨败,他病死白帝城。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两个被人杀害了的结义兄弟。他是如此重义气,轻富贵,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刘关张之间心心相系的关系体现英雄豪杰之间的手足之情即“义气”,表现了“义不负心”的高尚品德。
三、天下大义
三国时期,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变幻的时代。汉未,天下大乱,黄巾作乱,雄豪并起,诸侯纷争,天下间民不聊生。以魏、蜀、吴为首的政权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小说着重以曹魏与蜀汉之间的斗争作为主线来描写。
曹魏政权以曹操为代表,曹操行使的是霸道,曹操心怀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决心。尽管曹操多奸诈,但他统一北方,征吕布伐张绣战袁绍,都是为了他心中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大义,曹操在56岁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其中有言:“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⑹在这份《述志令》中,曹操透露出希望结束天下动荡战乱的局面,希望百姓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的愿望。曹操集团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做是一种推崇严酷法家类的暴力管理手段,实行强权高压的“霸道”来施行统治。在军队中,曹操甚至有“校事”这样的特务机构,“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在社会上,曹魏士族都在“清谈”,这和政治上的不开明乃至黑暗是很有关系的。生命没有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只能清谈了。我们看待曹操集团,不能只看到黑暗面,我们要承认他对结束乱世做出的贡献,这正是曹操心中的天下“大义”。
蜀汉政权以刘备为代表,他行使的是“仁义”,以匡扶汉室恢复正统为目标。刘备政权的政治核心是:“汉室倾颓,奸人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这里的“大义”就是“仁义”,它的目标是天下、百姓,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而奋斗。我们分析刘备集团的“仁政”理念,就能看出,刘备所强调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本性仁厚一样,刘备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经历多次的失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对手的短处,他明白只有利用民心向背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相对于曹操渲染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霸道性格,刘备用自己的仁义道德成为了正义力量的代表。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刘备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后,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赢得广大老百姓的支持。他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安抚百姓,收买人心。例如《三国演义》中写到的:他刚到新野,就采取种种措施,赢得民心,于是“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民谣中这样称赞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后来曹操攻打荆州,即使在刘备不得不逃亡时,新野与樊城两县的百姓,都愿意跟着刘备背井离乡,前去襄阳。《三国演义》中写到:“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日:‘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日:‘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从这一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努力。在当时形势下,刘备坚持将以民为本,坚持自己的“仁义”理念。以民为本,就是刘备集团最为纯粹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具体来说:也是把老百姓当作“承载”他的统治之“舟”的“水”的。刘备集团正是因为一直坚持“仁义”的理念,施行仁政,才能在风云际会的三国乱世鼎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总结来看在乱世中曹魏和蜀汉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曹操偏法家思想,而刘备重仁义。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曹操和刘备的形象处于道德的两端。苏东坡就曾经提到:“当时民间说书人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但客观的来看我们应该对曹操所取得功业基本给予了肯定。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⑺毛泽东对曹操也很欣赏,他认为曹操是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重身份于一身,认为曹操为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极为欣赏其文采。如果说曹操是用霸道去实现天下大义,那么刘备则代表是传统封建士大夫阶级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希望。刘备用仁义的力量,用“仁政”来实现天下大义。两人都为结束天下纷争战乱的局面,让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为天下的大义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诠释。
第二章《三国演义》之义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一部《三国演义》不单单寄托了作者罗贯中的心血,也承载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梦想。从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士大夫们看到了君臣相宜;从蜀汉政权的政治理念,士大夫看到了符合儒家理想社会的“仁义”和“仁政”;从曹操“唯才是举”,士大夫看到了寒门出仕为国报效的途径。
《三国演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着社会各阶层意识的折衷。”⑻这正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为文人士大夫所广泛接受认同,亦为最高统治者所容纳和利用的原因。在所有的传统道德原则中,《三国演义》特别标举“义”。这与儒家经典中的“义”相符合,它是一种包含了“忠”的“义”。在《三国演义》中,“匡扶汉室”就是这种“忠”的体现;“义”则表现在君主之“义”重在爱民,臣下之“义”重在忠君,例如,刘备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成就了君臣相宜的美谈;刘关张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刘备为了关羽张飞报仇不顾大局兴兵伐吴失败,成就了手足之义。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受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董仲舒、朱熹等人对儒学进行一次次改造以后的道德思想一直是以“忠孝”为首的。“孝”是基础,“忠”是“孝”的放大,而皇权至上又将“忠”推到绝对的高度。《三国演义》的“义”是对这种思想内容、道德精神的诠释。历朝历代中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在政局黑暗的时候,无法施展自身的政治抱负。他们需要一个途径来发泄心中愤懑的情绪,同时需要找到一个精神寄托。《三国演义》无形中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途径。例如,明崇祯年间陆人龙所作的《辽海丹忠录》,就是歌颂“报国忠臣”行文中充满悲愤之意,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期待,对一展抱负安定天下的渴望。《三国演义》一书可以说为文人士大夫阶级提供了理想精神社会的蓝图,为他们在黑暗政治环境下开启了一道亮光。我们也可以从看出《三国演义》中的“义”对文人士大夫的巨大影响。
二、对明间百姓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身上被作者赋予了智慧谋略、勇武奋进、德才兼备、忠肝义胆的品质,随着三国的故事以话本、讲史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三国演义》中所提倡的以“义”为主旨的思想意识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其在对民间的影响日益深刻。
元明清时代,民间特别重视结义和守义。人民群众间的结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民起义也往往以义气相号召.而这时所产生的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都宣扬鼓吹这个“义”字。《水浒传》里写了梁山聚义就是受了《三国演义》中写了刘关张的结义的影响。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大宋宣和遗事》里就描写了宋江等三十六人通过三次结义,奠定了梁山的基础,从此开始替天行道,掀起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⑼可见“义”这时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组织队伍,团结队伍的手段。因为民间队伍、草莽英雄缺乏理论作指导,民间只好采用这种传统的道德形式来作为宗旨。这时的“义”包含了救困扶危,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内容。人们为了“义”可以壮烈栖牲;为了“义”也可以忍辱负重地活下去。讲义气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仗义助人、受人尊敬的人称为“义士”。 民间很多人为了“义”可以不要功名富贵,不要事业,不要家庭,不要生命,因为他们认为“义”是以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他们以能像关羽一样做的“义不负心”为傲。
提到《三国演义》中“义”对民间百姓影响最大的,我们不得不提到的 “关帝崇拜”这一独特的现象。所谓“关帝”指的是关羽。作为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受封 “汉寿亭侯”。迄晋至唐,关羽的名气并不大,一般读书士子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所以“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常为异代人所凭吊。逮至宋元,特别是明清以来,关庙发展之盛,则着实令人吃惊。清代仅北京城内外的“关庙”就有200多座,全国各地,从通邑都市到穷乡僻壤,“关庙”亦是无所不在,关羽的庙又被称为“关公庙”、“关王庙”、“关帝庙”。宋徵宗崇宁元年曾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为“武安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其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又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至清顺治九年更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封号长至26个字。“关庙”又被称为“武庙”,关羽被称为“武圣”。 “关帝崇拜”跨越时间和地域,甚至“圆融三教”。关羽作为“神”的职司和威力也被无限夸大,明清时除了官方庙祀,民间则普遍相信其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纠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无上神通,似乎成了华夏“万能神”。从晋唐开始人们已经重视关羽作为历史人物的道德意义,所谓“义勇冠古今”;至宋元戏曲、讲史更突出关羽的“义勇”。 我们来看“关帝崇拜”要清楚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关帝崇拜”是民间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的“义”对民间有巨大的影响。
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题材,但它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突出人物的某个方面,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作者通过各回能独立成篇的方法,使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全书以一个“义”字来贯穿故事主线。
后代的作者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独特的小说方式和人物塑造方法,即通过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例如明清时期的《梼杌闲评》就是以讽刺魏忠贤为主的,小说的内容紧扣时代,以一系列反面人物的塑^造**映了官员贪污、阉党横行、正直之人受到迫害,市民暴动等等。反映了人民对“仁政”和政治清平的热切期望。袁行霈也说:“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从中人们可以得到历史的知识、斗争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经验。”⑽我们从书中的“忠义”思想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道德灌输的重要内容,也从“桃园结义”看到了民间秘密结社的指导思想。《三国演义》中的“义”肯定智慧谋略,歌颂武勇奋进,重视德才兼备,主张积极入世,赞美秉公执法,提倡求实作风等,这些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各个角度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义”通过文学的途径对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结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其中的精华多不胜数。本论文只是单纯的从人物形象塑造这一简单的方面入手,以“义”这个独特的角度,对典型人物进行了辩证的分析。结合书中具体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个性化的特征,并正对这些特征背后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作结分析,从中品味和体会《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
“义”作为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贯穿全书,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义”为自己心中的“义”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应该看到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手法,一批批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和研究的。我们应该从“义”把人物形象研究引向深处,从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走向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性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更深更细的去解读经典。继承和发扬作品背后承载着的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小说创作手法。
注释
1、毛毓松《段玉裁《说文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释》《东方从文》2003年4期
2、陈寿《三国志》
3、鱼豢《魏略》
4、裴松之《三国志••裴松之注》
5、诸葛亮《出师表》
6、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8、河满子《图品三国》2006年上海三联书店
9、沈伯俊《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典型初探》1963年 李厚泽 2、《中国文学史》1996年 袁行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3、《替曹操翻案》1959年 郭沫若 中国华侨出版社 4、《三国志演义刍议》1981年冯沅君 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古代文学史》2003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三国演义人物浅析》2000胡世厚 《晋阳文学》年第十一期 7、《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2009年 郭百秋 8、《论曹操“奸”与“智”》2006年 章利民 《邵阳高等师范学科报》 9、《浅论三国中关羽的形象》2007年 卢淑梅 《邢台学院报》 10、《论三国人物形象创作手法》2006年 张为民 11、《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 沈伯俊 12、《论三国演义与关帝信仰》1998年 李祖基 《厦门大学学报》 13、《新议刘备形象》2008年 庞金殿 《广西社会科学》 14、《三国演义与士人文化心态》2005年 宋先梅 《中华文化论坛》
本论文在
汉语言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上一篇
: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研究
下一篇
:
浅谈济南方言特色
Tags:
《三国演义》
人物
描写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