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研究
本文ID:LWGSW57150
价格:
50元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研究
谢灵运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谢朓生活在南朝齐代,但是二人却都出生于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比较二人的山水诗创作必须从研究二人生活的家族背景和他们的仕宦生涯及其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才能对二人的山水诗创作进行深入比较,进而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一、谢灵运谢朓生平创作概述
1、谢灵运谢朓的家族背景。谢灵运和谢朓都出生在谢氏家族,谢氏家族在东晋末年显赫一时。谢灵运曾祖谢安(320—385)字安石,早年高卧东山,纵情游乐,无意于仕宦。直到其弟谢万北伐失败并被贬黜之后,四十一岁的谢安应荆州刺史桓温征召,开始踏入仕途。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以后,谢安做了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等[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4页。],东晋的军政大权逐渐集于一身。当时北方苻坚屡屡击败东晋军队[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4页。],谢安派遣谢石、谢玄出征讨伐,所向披靡。太元八年(383),苻坚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淝水北岸,东晋朝廷震恐不已[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5页。],谢安临危受命,被委以征讨大都督,他又以谢石、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部八万以御秦兵。按照谢安之子、辅国将军谢琰之计,晋军主动出击,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从此,谢氏一门声望大振。
谢安对谢氏子弟影响很大。据《世说新语》记载,谢玄少年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很恼火,又不想伤害他,就和他打赌,乘机烧毁了香囊[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4版,第461页。],巧妙地让改掉了谢玄的坏习惯。谢安也引导谢氏子弟树立远大理想。同书又载:“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即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4版,第82页。]谢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济世有为的愿望。谢安还通过家庭聚会的方式培养谢氏子弟的文学才能。同书还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4版,第72页。]这些颇具诗意的故事,一问一答如音绕梁,耐人回味。
谢灵运祖父谢玄(343—388),字幼度,小字羯,是谢安长兄谢奕之子。谢玄自幼聪明,深受谢安赏识。据《世说新语》记载,晋孝武帝初,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朝廷征求良将,以镇守北疆,谢安为朝廷举荐了谢玄[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4版,第223页。]。太元二年,朝廷拜谢玄为建武将军,负责江北军事。不久,谢玄到广陵,创建北府军。太元八年,谢玄为前锋都督,亲率精锐八千,破苻坚大军于淝水,立下赫赫战功。太元九年,谢玄率部北伐,加都督徐、兖等七州军事。太元十年,因为淝水之功被封为康乐县公。史籍记载,太元十二年,谢玄回归会稽,创建始宁山居,并上书要求辞归故里,后来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5页。]。太元十三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5页。]。谢玄一生功勋卓著,对谢灵运影响很深。谢灵运父亲谢瑍,曾做过秘书郎,享年很短。谢玄曾经对亲戚朋友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743页。]由于谢瑍“不慧”,又早年去世,加之谢灵运四岁就寄居到了钱塘道馆,两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会太多,其父对他的影响不会太大,除了上面这一条关于谢瑍的史料外,我们甚至很难见到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母亲是刘畅之女,王献之外甥女[ 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引虞龢《论书表》曰:“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子敬,王献之字,即王羲之子。在《法书要录》中羲之自称“吾有七男一女”,女嫁刘畅。],受家族书法传统的影响,谢母可能在书法方面有一定修养,后来谢灵运的书法为时人赏识,就是和谢母以及王献之的影响有关[ 关于谢灵运和谢朓的家族背景,本文参考了张润平博士论文《元嘉三大家研究》,其中对谢氏家族的家学传统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本文参考其中关于谢氏家族文学传统的形成部分。]。
而谢朓出生的时候,谢灵运早已去世,谢朓是谢灵运的族孙,是谢庄的族侄,谢朓祖父谢述,曾经为刘宋彭城王刘义康司徒右长史,转左卫将军,有三子,综、约、纬。幼子谢纬即谢朓之父。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4),谢朓的两个伯父谢综和谢约因参与范晔等人企图拥立彭城王刘义康的密谋,事情泄露被杀,谢纬因未参与其事,并且是宋文帝的女婿得以免死,流放到广州,宋孝武帝孝建时赦还建康。谢朓出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当时谢纬已经从广州还都。谢纬这一支在谢氏家族中不能算是显贵,再加上遭到政治上的打击,所以谢纬官止散骑侍郎。谢朓在这样的家庭,可以说不仅受谢氏家族一脉相传的文学传统影响,而且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到谢朓生活的时代,谢氏家族已经走下衰落,因此,谢朓的仕宦生涯也并不辉煌。
2、谢灵运谢朓的仕宦生涯。谢灵运和谢朓的仕宦生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他出生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明师德道馆里,十五岁才回到建康,所以小名客儿,后人习称谢客;青少年时代的谢灵运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十五岁回到建康很快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谢混是当时政界和文坛的风云人物,并且很重视培养谢氏家族弟子,谢灵运的文学才华很快就得到了展现;大约在元兴元年(402)左右,谢灵运承袭了谢玄的封爵[ 谢灵运袭爵的具体时间,史无明文。《宋书》本传记谢灵运“以国公例,初员外散骑侍郎,不久,为琅琊王大司马参军”。这之前正好是桓玄篡逆,前后历经两年。由此以推,袭爵当在元兴元年(402)左右。],义熙元年(405),为琅琊王司马德文大司马行参军,不久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义熙八年(412),谢灵运改依刘裕为太尉参军,到永初三年(422)武帝刘裕卒,少帝刘义符即位,出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从永嘉辞官,归隐会稽始宁,元嘉三年(426)三月,谢灵运经光禄大夫范泰、中书侍郎颜延之一再催促,才又返回建康。元嘉五年(428)春,谢灵运因恣游欢宴,被劾免职,告归会稽始宁[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元嘉八年冬,又任命谢灵运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十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死时仅四十九岁[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7页。]。
谢朓出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少年谢朓即好学,颇有名声;南齐武帝永明初(484)左右,出仕为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历任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参军,王俭卫军东门祭酒及太子舍人等职,当时竟陵王萧子良为徒,开西邸,“倾意宾客,天下才学者皆游集焉”(《南齐书·武十七王传》)[ 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这一提法,见于《梁书·武帝纪》和《南史·梁本纪》中关于“竟陵八友”的记载,《通鉴》卷一三六系此事于永明二年(484)。有的学者据《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永明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诸语,定为永明五年,此说可商,因为从诸文士的经历来考察,其中有人入西邸应在永明五年前,此说不可信。]。谢朓和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都出入其中,号为“竟陵八友”。永明八年(490)秋天,齐武帝任命随王萧子隆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并以谢朓为子隆的镇西功曹参军,不久改为随王文学,谢朓在次年到达江陵,永明十一年,因别人陷害,齐武帝下令把谢朓调回建康,当时建康宫廷发生政变,“竟陵八友”分崩离析,谢朓出任中军新安王记室,后被掌实权的萧鸾任命为骠骑谘议,领记室。建武四年(497)年出为晋安王萧宝义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后为尚书吏部郎,不久因宫廷倾轧,被萧遥光害死狱中,卒年三十六岁。谢灵运和谢朓的仕宦生涯可以看出,他们两人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们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参与政治,但是他们都并未执掌实权,和谢氏家族早年的辉煌不能相提并论,就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才有可能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
3、谢灵运谢朓的文学创作及其创作理念。谢灵运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山水诗,也有其他作品,下面分而述之。先说山水诗,谢灵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的贡献主要是他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山水诗,谢灵运以一种独辟蹊径、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在山水诗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别具一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在现存的一百多首诗歌中,其中近半数都是对山水的描摹和刻画,创作时期集中在永嘉、始宁、临川三个时期近十年;其他文学作品主要是:今存文四卷,除佛学论文外大多是赋。谢灵运的创作理念主要有三点:一是描绘山水以“娱情适性”的创作态度,二是营造“生新幽奇”艺术境界,三是追求“尚巧似”的创作风格[ 参照张润平《论谢灵运的诗学精神》一文,此文2007年12月发表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5页,该文对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方面的一些创作理念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谢朓的文学创作由三方面构成,一是诗歌,谢朓和沈约、王融并称为“永明体”的创始人,但是就诗歌成就而论历来优推谢朓为杰出。据《南齐书》本传记载,沈约当时就称赞谢朓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钟嵘《诗品》也记载,齐、梁人论诗,以为“谢朓古今独步”。二是辞赋,谢朓现存的作品中,除诗歌外还有辞赋,他的辞赋现存九篇,其中有不少是抒情短赋,仅仅《思归赋》和《酬德赋》篇幅较长,这两篇赋较多叙事的成分,可以作为了解谢朓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素材。三是骈文,谢朓的骈文存世的也不少,连同残篇佚句,达十九篇之多,但全是应用文字,其中不少是代人所作的谢表和一部分墓志铭之类,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只有《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一文,被《文选》所收,由于文中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用典贴切,颂扬得体,也被后人视为这类作品的范文之一。谢朓的创作理念是:一是新变体形式的创立,二是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创作理念[ 参照傅刚著《魏晋南北朝诗歌试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365页。]。对比谢灵运和谢朓的文学创作及其创作理念,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在文学创作的题材方面都以山水诗、赋和文为主,并且两人的文学成就都在山水诗上,创作理念方面,两人都以山水诗创作技巧为主,并且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某种程度上,两人山水诗创作有相似之处,但是很明显,谢朓的山水诗创作明显模仿并借鉴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有别开生面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谢朓对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上有传承和发展。
二、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创作的实践过程
1、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形成的文学生态背景。文学生态,概指各种文学品种生成的外部因素,必要条件和文学氛围。刘宋和南齐是山水诗生成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有利于山水诗生成的各种因素互动互促,便于山水诗生成的各种条件酝酿成熟,合于山水诗生成的文学氛围越来越浓厚,可以说出现了中古文学的“桃花源式”的文学生态景象。一是无为而治的士族政治为士族提供了尚虚谈玄和体任逍遥之风。晋宋时期,是士族门阀制度由形成发展到极盛的时期。刘宋和南齐士族政治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士族的治国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玄学的清静无为思想。政治上的无为思想为士人尚虚谈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二是傍山带江的士族庄园经济不仅为士族巩固其政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还为士族优游山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自然山水的美学含义,被士人发现并津津乐道,加以发挥,于是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也自然成为士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崇尚玄释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士人心目中理想人格塑造。我国著名古代文学评论家詹福瑞先生认为,贵无贱有,返本归真,造成玄学与佛理的合流。这种分析是很精辟的。实际上,刘宋南齐,玄风虽呈衰歇之势,然仍点有重要地位,社会上仍盛谈玄之风,所以,这一时期的人格理想是摆脱一切有限事物的束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四是历代文学遗产为元嘉诗人留下了可供取法依归的文学范式。我国诗歌早在《诗经》中就不乏景物风光的描写,但那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汉乐府中的一些诗歌,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只是作衬景,目的却是为了抒发“绵绵思远道”之情;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乃是中国第一首山水诗;楚辞《招魂》中曾对四方风物进行铺陈,《九章·涉江》也有对行径的景色描写,但带有抒情性特点;汉大赋中左思的《三都赋》是写实的,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是描摹山水的;文人五言诗自汉末渐趋成熟,诗里的景物描写多了起来,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等。以上文学样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创作。
2、谢灵运山水诗创作和元嘉体的形成。“元嘉体”语出宋代严羽著的《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结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 清·何文涣(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6页。]这里严羽只是从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诗歌创作上存在的相同之处出发,并用宋文帝年号“元嘉”将之概括。真正从内容到艺术特色加以论述分析“元嘉体”的应该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周振甫《文心雕应今泽》,中华书局,2005版,第90页。]根据刘勰的评论和总结,我们对“元嘉体”作出的较为准确的界定是:所谓“元嘉体”是指上起晋宋之交,下及大明、泰始之际,以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为代表的诗人们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开拓性地创造了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讲究全篇对偶藻采,争取诗句的奇突警策,尽力刻画山水形貌,力求用辞新颖别致的一种另开生面的新诗体。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目之“元嘉体”。 谢灵运是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现存诗近百首,共中三十八首可称得上较为完整的山水诗。谢灵运的优秀山水诗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江中孤屿》、《过始宁墅》、《登池上楼》、《初去郡》、等。鲍照的山水诗不仅使山水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鲍照熔汉魏两晋诗歌的抒情特色与谢灵运工于写景为一炉,重视诗歌写景与抒情的妙合,使山水诗具有更多的动人力量。鲍照山水诗的优秀之作有《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和《登翻车山见》等二十余篇。颜延之的山水诗所存不多,但同样具有山水景物独立审美的特征,如《登景阳楼诗》、《独秀山诗》等也是写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3、谢朓在“永明体”诗人中的地位及其对山水诗的发展。永明(齐武帝的年号,(483-493)文学开始,涌现出许多文人及后人乐道不疲的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指顺应王侯所兴的招募宾客之风,产生了亦为宾客亦为诗友的文人群体,尤其突出的是萧氏,分别有萧长懋、萧子良、萧嶷、萧子隆、萧衍为核心的文人群体;另外还有以王俭为核心的文人群体。这些群体的一些文人先后有不同的归宿,如任昉、萧衍、萧琛、谢朓、王融先依附于王俭,后依附萧子良,期间有的人还跟随过萧子隆,而在萧子良死后,有的人转而依附萧衍。在这些文人群体中,最具影响的是因竟陵王萧子良而形成的“竟陵八友”,它虽然没有囊括永明时期所有重要的文人,但是“竟陵八友”中有的诗人实在是永明文学的中坚,“永明体”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关系密切。“竟陵八友”说始见于《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赵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 转引自阮忠著《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271页。]谢朓和沈约、王融并称为“永明体”的创始人,但是,在这三人之中,单就诗歌而论,谢朓最为杰出,可以说,谢朓在“永明体”诗人中占领袖地位,可以说谢灵运和鲍照之后,南朝诗人中,谢朓的成就最高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从谢朓现存的诗歌看来,谢朓山水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永明前期出入于萧子良西邸之时,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取得很高地位,二十多岁的谢朓已经表现出他的才华,他的《游东田》、《王孙游》、《同王主簿有所思》、《咏风》、《咏竹》、《咏蔷薇》、《杂咏五首》都写的颇为精致;二是永明八年赴江陵任随王文学前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不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很出色,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随王鼓吹曲·入朝曲》等也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三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期间,是他创作的旺盛时代他的名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始出尚书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谢朓到达宣城后写了著名的山水诗《游敬亭山》和《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冬日晚郡事隙》等诗歌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从中可以看到谢灵运对他的影响。
三、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内容和形式的突破
站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谢灵运和谢朓在山水诗创作上不仅作品丰富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谢灵运的功绩在于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力图以山水形象阐发玄理,寓玄理于景物之中,使山水由附庸而为大国;而谢朓的功绩在于他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出现了山水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自谢灵运和谢朓之后,中国的山水诗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具体比较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如下:
1、谢灵运的山水诗突破了山水景物在公宴、游览、送别诗中的附庸地位,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但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却以山水老林为描写对象;而谢朓的山水诗,从谢灵运笔下的深山老林走出来进入都邑宫殿、或进入寻常庭园。在以往的公宴、游览、送别等类诗歌中,山水景物作为被表现的素材之一,与宴饮、欢游之乐以及羁族,分别之悲等同时出现,并未获得独立意义。主要因为当时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生活之中的人和事,人们还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站出来,他们无暇领略山水之美。如前所述,谢灵运所处的环境和他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能够把山水单独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细致的描绘。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诗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人与大自然的交流过程中,赋予了自然山水以审美意义。谢灵运是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现存诗近百首,共中三十八首可称得上较为完整的山水诗。其《登永嘉绿嶂山诗》:“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恋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诗人观照的山林景象,先是涧水绕山,林深岩密,使人难分初月还是落日,加之黄昏,四周一片幽暗,正当这一切让人感到十分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诗人的笔锋一转,在这幽暗的景象之中诗人坦然信步,并沉湎于寂思冥想之中,从而使心智恬适开朗,人生真谛昭彰明晰。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驰,噭噭夜猿啼。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清晨诗人拄杖在峭壁嶙峋的大山深处踯躅而行,傍晚栖息在这大山里。这里远峰与山顶的道馆遥遥相对,而山岭下,溪涧曲折,泉水潺潺;山顶道馆的周围长满了茂密的森林,道馆门前的台阶两旁是高耸的巨石;岩石高高低低堵塞了道路,山中的竹林翠绿茂密。在这竹林深处,刚来的人不知该从何处走,离去的人也记不清原先走过的路。到了夜晚,诗人听到涧水潺潺奔流,夜猿不停地噭噭鸣叫。在这样静谧的环境里,诗人想到虚静息冥是道之本意,守道悟理自然坚贞不渝。生活就像秋天的树林和春天的绿叶,其实是太平常不过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平静地度过平常的日子。世上的事要顺乎自然,诗人也想同希望守道的人一起得道成仙。
而谢朓的山水诗,从谢灵运笔下的深山老林走出来进入都邑宫殿、或进入寻常庭园。入《文选》“游览”类的有《游东田》,入“行旅类”的有他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敬亭山诗》、《休沐重还道中》、《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路夜发》。这些诗中的景物,显示出纯粹的深山老林的意味的已经很少,仅仅《敬亭山诗》一首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可以看出点深山老林的意思,其他几首,有时显示出的是虽然说也是苍茫的大自然,但诗人刻意追求的已经不是谢灵运山水诗中那种深幽远邃的自然景物,如《休沐重还道中》既有“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但诗人是在“丹阳道中”看到的景物,所以又有“汀葭稍靡靡,江焱复依依,田鹤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之类虽然没有出现人,但却是有人之境。又如《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称“江路西南水,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也是有人之境。在谢朓的山水诗中表现自然山水景物的同时,又描绘人工化的景物如亭台楼阁、池苑庭树、宫殿都城、春水农田、秋阳场圃等等,或描绘亭台楼阁、池苑庭树、宫殿都城、春水农田、秋阳场圃中的自然景物,在谢朓的山水诗中并不罕见。著名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全诗写都城的繁华,谢朓“以山水作都邑诗”这是谢朓为山水诗所作的贡献之一,使山水诗从谢灵运笔下的深山老林中走出来,进入都邑宫殿,或进入寻常庭园,再请看《冬日晚郡事隙》“案牍时闲暇,偶坐观卉木。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 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已惕慕归心,复伤千里目。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云谁美笙簧,孰是厌薖轴?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前半首是写景,全诗自己家中的;而那“寒山”、“平陆”也该是从窗口中望到的吧!又如《移病还圆中示亲属》:“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熏乘暮晰。秋华临夜空。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称之“通身写园中景而‘栖冲’不脱疾”,虽然写的是自己家中庭园之景,但抒发的是隐逸之情。又如《直中书省》此中的名句如“红药当级翻,苍苔依砌上”显然是人工化的景物,而不是大自然的原始风貌。
2、谢灵运的山水诗采用先景物描写结尾阐发玄理;而谢朓的山水诗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谢灵运的山水诗典正可采,酷不入情,也就是说谢灵运山水诗情景割裂,往往是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先描写景物接着就表达玄理,也有人说谢灵运的山水诗留有一条玄言尾巴。例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诗人描写景物的鲜丽,想从生机勃勃的自然中体味其佛理神趣。景物所包含的灵性一直得不到欣赏,其所蕴含的理趣即所谓的“真”也无人给以传达。对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表象世界来说,它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没有自性,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所以只能称作“假有”,所谓的“真”是体悟到现象界的不真实,现象界的空寂本性。其《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其含义是归隐不单纯是老于山林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最佳实现形式,诗人的心灵由此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使得诗人的行为与情感最大程度的符合理的要求,佛理是支撑诗人归隐的指南。
而谢朓的山水诗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被后人视为情景交融的名作,诗人于建武二年,(495)出守宣城,满怀离别之情,登三山眺望京城写下此诗:“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诗歌开始以王粲、潘岳故事为发端,表达自己对京城的眷恋,以及人生不得意的情怀,中间写富丽堂皇的京城建筑和风景如画的郊野景色,最后以去国怀乡、归期渺茫的忧伤,层次清楚,篇章完整。写景与写情构成有机的统一,即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写景六句论,“白日丽飞甍”两句,刻画了明丽的阳光下京城建筑的富丽壮观,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写郊野的春色,夕阳依山,余霞散照如漫天的云锦,江水澄清,安澜无波,又像巨幅白练,春洲满聚着喧闹的 鸟儿,芳野盛开着绚烂的花朵,这真是山河壮丽景色迷人,但是透过这一层却分明感受到一种惆怅、忧伤的情思。另外我们看谢朓的《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这首诗第一次表现出谢朓动息兼遂的愿望,反应出他既羡慕荣华富贵,有畏惧祸患的矛盾心理,谢朓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缺乏判断力,因此他永远不可能战胜,既不能战胜环境,也不能战胜自己。他的一生似乎可以用“歧路多徘徊”来形容。在这首诗中有生命的忧惧,有动息难以兼遂的矛盾,有对时事的感慨,有对前途的不可把握,所有这一些经过谢朓的深味涵养,构成动人的艺术情感,并且融入他那些精美的山水景物中,从而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山水诗传统。
3、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了佛教中“似”的思想,诗人用精致的笔法写山水自然真貌,形成了谢灵运山水诗诗“贵巧似”的特征;而谢朓的山水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却做到了流畅而无挂碍。在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中,“佛教”对其风格的影响是,赋于山水诗的“似”与“丽”。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瞻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本诗写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的游观乐趣,描摹山中湖上的美妙景色。作者将写作重点放在早晚山水的变化上,尤其用“敛”、“收”这样带有延时意味的动词,极写夜色和晚霞的细微变化,“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意思是,芰荷的光色姿态相互映照,象稻草般的蒲稗相互依靠。这两句暗合佛家因缘之说。诗人精笔刻画所反映的,是对山水的细细的品味与琢磨。正因为如此,才能于心中有所感悟,推而出寄言摄生客,即:告诉保养生命的人,山水也能主动娱人。颇有大乘佛学普度渡众生的意味。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几乎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刻画细腻的特点,所以《诗品》品评谢灵运“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指的就是这一点。
而谢朓则是从诗歌的畅达和圆融处着手,他曾经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正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八引叶梦得《石林诗话》所云:“弹丸脱手,虽是转写便利,动无违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然作诗审到此地,岂复有馀事?”[ 转引自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144页。]可见谢朓作诗从“圆美流转”的观点出发,注意点在诗歌的声律和语调与谢灵运在修辞方面偏重对仗和隶事不同。例如:谢朓《始之宣城郡诗》:“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迹苦未幷。忧欢将十祀。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振鹭徒追飞。羣龙难隶齿。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耻。伊余昧损益。何用祗千里。解剑北宫期。息驾南川涘。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从诗中我们看到,回环在全诗中的韵律和节奏使全诗变得婉转动人,可以说谢朓虽然出于谢灵运,而得其新丽,遗其朴茂,在遣词造句方面比谢灵运流畅而且工致,但是失去了谢灵运的雄浑笔力。再看谢朓的《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薄游第从告。思闲愿罢归。还卬歌赋似。休汝车骑非。灞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汀葭稍靡靡。江菼复依依。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赖此盈樽酌。含景望芳菲。同我劳何事。沾沐仰青徽。志狭轻轩冕。恩甚恋闺闱。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诗中韵脚形成优美的乐感,使人感到其巧妙构思和流转在诗中的动人情感,但是,和谢灵运的诗比,失去了些许古意,所以,明代钟惺认为,谢朓诗不如谢灵运之厚,说:“康乐排的可厌,却不失为古诗;玄晖排的不可厌,业已浸淫近体。”[ 转引自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144页。]王世贞认为谢朓不如谢灵运,因为“材小力弱”,“灵运语俳而气古,玄晖调俳而气今”,这些看法无非是认为谢灵运诗尚有天然浑成的古气,而谢朓的诗则由于重声律,重雕绘,更多地依靠巧思,已经近于律体。这种趋势其实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诗歌走上律体化道路以及律诗的产生,在诗歌史上是一种进步,谢灵运与谢朓相去仅仅几十年,但是,他们的诗歌分别标志着南朝诗歌中两个不同的高度,二谢之间的异同,正是“元嘉体”和“永明体”的异同,也正是五言古体和新体的异同,他们两人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又有在各自的山水诗创作中,因环境、个性等的不同形成的不同特征。
本论文在
汉语言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上一篇
:
黎明前的挣扎
下一篇
: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义”..
Tags:
谢灵运
谢朓
山水
比较
研究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