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627
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内容提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传道,授业的神圣使 命,影响着
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
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从而也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要发展教育事业,就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
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研究教师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
等心理品质,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教育好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教师
教师心理 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师素质及教师队伍建
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中可见,教师素质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优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教育能否产
生实际的教育价值,教育能否实现其教育目的,首先要看其教育影响能否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形成他们自
己 的有目的活动。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有优秀的心理品质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才能在学生
中享有威信,学生才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同一教育内容和要求,出自不同教师之口,学生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
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大不相同,其中,教师的素质不能不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
的,而心理素质有极重要的地位,分析和研究教师的心理及心理素质,不仅是教育管理者的任务,也是教师自身
修养的职责之一。一、教师的心理教师心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
鲜明而稳定的职业特点。由于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因此,不论任何时候或从事任何活动时,总会自然
而然地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角色,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之于“教育者必须受教育”的位置上;由于教师具有因材施
教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感知敏锐,勤于思考,求知欲强;由于教师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行为修养,因此,教
师不仅以向学生无私传授知识为已任,而且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师
的心理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希望学生个个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把自己掌握的一切
有用的知识,耐心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甘做“人梯”和“铺路石”。二是思想活跃
,求知欲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宽,见识广,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
,新观念,同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三是自尊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民主,教师希望政治上得到相应的肯
定和重视,人际关系上渴望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同时,教师渴望参与学校管理,在学术问题上希望能发表自己
的意见。四是为人师表,道德自律性强。同社会上其他职业的人相比较,教师会始终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因
此,有更强的道德自律性。由于受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又形成了教师心理需要的鲜明特点。一是物质需要和精神
需要的互补和制约。教师的物质需要是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师的精神需要是教师需要的最高层次
。二是教师对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迫切性。首先,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深刻的理性认识和生动的实践体验
,以及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所产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我国人民尊师
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对自尊和荣誉的关切成为重要的精神需要。再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复杂的精神
劳动,这使教师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渴求。这是教师精神需求的迫切性的根源所在。
是教师的物质需要中包含丰富的精神内容。教师希望有较宽敞的住房,以使自己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学习、工以使
自己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学参加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机智的表现主要有:1、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3、方式多样,对症下药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的这些教育机智是
为了适应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而建立的。因为,一方面,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另一方面
,教育情境又常常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新的,甚至意外情况能迅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
措施,予以妥善处理。教师如果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就无法胜任教育工作,至少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二
、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古人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有更多知识与更多能力以适应教学需要。
中小学教师的能力要求应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能力,二是通用能力。1、教学能力方面(1)教学设计的能力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即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
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再加工,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横式和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