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2268
教育体制下老师引导学生发展的经验分析 钱学森曾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由此可见,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在教育领域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上,围绕着以“科教兴国”的方针,我国逐渐取得了普及大众化教育的进展。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匀、城乡差距依旧很大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我国必须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发展。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快慢。那么,在此改革之际,教师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积极发展呢?调节应试竞争氛围,鼓励学生多方发展 中国教育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以分为主。学生依照学习成绩被分为“好生”和“差生”;班级依综合及平均水平被分为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等;就连学校也因为升学率被划分不同级别。在如此的级别划分要求下,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学校给老师分任务,老师顺势给学生施压。与此同时,社会上的种种攀比又要求学生考出好成绩。如此大的压力,使学生成为了挣分的机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将不仅仅局限在分数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淡化“依分数定级别”的传统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兴趣,鼓励学生依照兴趣爱好乐观发展、多元化发展。这既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需要,又是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需要。 二、改变授课方式,加强学生思维与操作能力的锻炼 现今,中国的教育方式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前提,普遍重视课本知识讲解。就拿现今的课本来说,每门课程都有目录,这节课学习完了以后下节课改学习什么知识,学生心里都很清楚。他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习,课堂学习解疑,以及课后巩固练习,并不断加强应试技能。而真正当青少年在实践操作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时,就显得思维与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围绕着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实用性教育和灵活性教育,另一方面,在平时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中,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这样,青少年的教育才能被做活、做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逐步锻炼,培养的目的才逐渐与社会的需求一致,教育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三、关注学生成长,控制调节学生的情绪 青春期处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往往体现出很矛盾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对社会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热情,如果此时不加以适当引导,很有可能走弯路。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高亢强烈,充满欢乐激情,有时却近乎冷漠,让人束手无策。所以教育者应该细心关心青少年成长,关心青少年的感情变化。 1.青少年在享受成功的体验时,都会表现出很积极很乐观的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让青少年在欢声笑语中成长,塑造健康积极的情绪。 2.在平时的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因一些事而愤怒、生气、烦恼。在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青少年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化消极为积极,化悲痛为力量,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幽默成分,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分解压力烦恼的能力。 3.青少年对社会充满着好奇,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性格形成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人对社会有多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