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2937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是中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思维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运动,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信息加工。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点上来,着眼于教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将教师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新从激发兴趣中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内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引路,可以让学生用尽全力克服重重困难,摘到意想不到的果实。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护、放大之,是科学课程教师上课的第一要务。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选择今后的学习专业和研究方向时,与曾经引领其入门的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受某一课程老师的影响而喜欢某门课程,进而决定了该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道路。因此,教师不仅仅在教授知识,还起到一个领路人和灯塔的作用。上好每一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大敌人,一是没有兴趣,觉得枯燥,二是恐惧感。怎样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听得不枯燥,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比如,化学一门是从分子(微观)的水平阐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的自然科学,对很多化学元素或化学结构,学生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只能通过想象去理解,使课程的讲解难免会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怎么样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解得精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引入精美的图片,动画教授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较为形象、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师可以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新的技术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善于设疑,启发质疑,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一)善于设疑,创造思考的情境 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设疑。在教学中我们设疑目的要明确,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正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迸发的时候,怀疑感是探索科学的向导,它对创新意识的形成颇为有益,因而在教学中应多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多引导学生质疑。多方设疑,激发好奇。 (二)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笔”,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鼓励,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就得到有效的培育。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模式,使的活动充满自我创造激情。因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以启迪思维,开发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 三、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如,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内容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四、拓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1 )通过人格感染和知识吸引,让学生信任教师。 ( 2 )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融于学生活动中。 ( 3 )营造教学愉悦氛围。 言语幽默,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与智慧的交流;精讲精练,做到深入浅出,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吸收并消化新知识,课后布置的作业应精选有代表性、针对性强的习题;淡化分数概念。 (二) 、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猜测、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中应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做敢想,甚至“异想天开” ,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思维对创新意识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中,带有区别于以往的事物的认识。它对探索与形成新观念,促进新的创造设想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才能的核心,教师应尽力营造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1 )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参与解决 具有多样化合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解决,教师多加鼓励,激励学生大胆发现,思考尽可能多的合理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2 )注意讲评习题中的变式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自信心,促进创新意识的产生 要使学生搞好学习,吸引学生参加到共同的学习劳动中来,使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从而乐意学习,发奋学习,促进创新意识的产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