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354
需求层次理论与后进生的转化[摘 要] 本文分析了后进生的含义,又重点分析了后进生自卑感强、矛盾心理、逆反心理较强、厌恶心理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在这些基础上研究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如观察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恩威并重、注重与家长沟通等基本的原则。又特别研究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应用的相关策略,如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等方面激励后进生。对每一位后进生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可根据后进生各种需要采取不同的转化方法。由于需要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十分复杂,对于这一理论的运用,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好的转化效果。[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后进生 转化 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是一个能够科学合理利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的老师,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一定是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老师,作为老师,最大的期盼就是班上没有后进生,各个学生都很优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智慧,其中运用激励方法转化后进生是值得老师们好好研究并运用于实践中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假设每个人有以下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显得迫切了。在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每个后进生或者每个后进生群体的特点,把握其最迫切的需要,再以此为切入点,利用最合适的方法,激励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达到转化的目的。 一、后进生的含义 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后进生就是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品行和学业成绩这两个方面来评判一个学生后进与否。后进生既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个体,也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体,转化后进生工作面临的不仅是个别人,还可能是一部分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二、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与一般学生相比,后进生有普遍发展规律:挫折一心里不平衡一厌学一破罐破摔。后进生由于缺点错误比较突出,其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消极性,具体来说,后进生的特点表现为: 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2、矛盾心理。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可是,由于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缺点多,经常遭受到别人的白眼,后进生早在学生中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因此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心理失衡。3、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后进生的言行。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