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411
浅谈新时期对学生的激励评价理念与行为
[摘 要]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人格,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学生教育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满足学生的最佳心理需要,使学生快乐学习,和谐发展。[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分析与探讨 总结与反思 一、传统的学生激励评价理念与行为分析及其对学生影响的分析。 众所周知,评价是制约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评价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基础教育历来以重视“双基”为特色,而“双基”的实现和水平评定又往往以书面考核为主要方式。因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以书面的纸笔测验为基本形式的考试与评价方式。大到中考、高考,小到学生考试和单元测验都是以书面的纸笔测验为主。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考试文化,就是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只有试卷才可信,只有分数才能衡量学生的表现。对于考试中考得高分的学生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这种单一的激励评价方式成为中小学生评价的主导。这种评价方式反过来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课堂教育取向。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成为影响教学的“指挥棒”,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进行更多的习题训练,甚至搞题海战术,其结果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落实,忽视甚至抵制口头表达、课堂观察、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精神性格等多样化的评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新时期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激励评价理念与行为探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1、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想理论型过渡时期。虽然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约束。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初中生生理发展迅速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初中生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他们也不愿意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5、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初中生追求前途,富于理想,但往往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