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514
对中小学校量化考核管理问题的思考与改进方法[摘 要]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中小学管理学》将其界定为:“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以保证学校管理取得最优化成效的一种方法。”因此,很多中小学的校长在学校实行了量化管理。虽然其积极方面不容否认,但同时也有许多弊病,值得我们深思。本篇论文笔者就对量化考核管理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其存在的三个问题: 1、重视共性,忽略个性;2、重视结果,忽略过程;3、重视数量,忽略质量。从而提出四种改进方法: 1、学校管理民主性;2、学校管理客观性;3、学校管理弹性;4、学校管理能本性。使量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出学校管理效能的“增值”特性。[关键词]中小学 量化考核问题 改进方法 人本与量化 有机结合
现在中小学普遍采用量化考核管理,而且有重量不重质、重量不重情的趋势。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从早晨的签到到每周的听课次数、学生作业批改次数、待进生的辅导记录、单元学生评价、教师教案、上课的每个环节等。考核上明显地讲究“数字化”,即把考核内容细化成繁多的指标,并附之以不等的分数使之成为一个体系,用来考评教师。然而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这不仅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严重地干扰了教师工作的大方向,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简化成机械性劳动。本文试图对量化考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从而提出四种改进方法,使量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出学校管理效能的“增值”特性。 一、存在的问题 1、重视共性,忽略个性 教育的真正成功在于学校的个性特征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相互融合,并形成整合的趋势行为。学校的个性特征体现于地域特点,经济基础,文化积淀和发展势态和趋向。教师的个性特征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风格、基本功、职业观等。要使两者完美结合,除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内趋力外,而更多的是两者的相机结合,协调互助。现在的考核由于受高考的影响,仍是以学生的考分,升学率评价教师。人追求的价值是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同,尤其是学校这种吃纯“皇粮”的清水衙门。而面对现行的数量评价,学校个性得不到认可,教师个性得不到认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上级用“数量”衡量下级的工作,下级必照“数量”被动地开展工作。试想,面对这种考核制度,有谁还愿标新立异,有谁还敢开拓创新。因而,我认为,一味地实行量化考核是一种只重共性,忽略个性,甚至扼杀个性的评价办法,它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特征,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 2、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学校量化考核的目的是对被考核者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鼓励上进,鞭策落后,以此达到全体成员奋力拼搏共同完成学校任务的局面。其间,要做到评价科学准确,就不但要考虑到工作结果,而且还要考虑到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因为只有对过程的全面了解,才能弄清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评判成功才会有理有据,才会以理服人;弥补过失、惩戒失败,也才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然而量化考核,却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