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481
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领导必须根据教师的需要及其特点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能稳定、持久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激情,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词]教育 教师 需要 激励 积极性 一、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从教育的实际过程来看,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不管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制定得多么正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编写得多么完善,要取得教育教学成功,取得培养人才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劳动。”[、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3版第235页。]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校教学目标的达成依然完全取决于教师工作的态度与投入。所以,教育管理者只有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工,想方设法消除影响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把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组织所期待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需要及特点(制定激励机制的依据)。 教师,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其次才是教师。作为社会人,他必然有人的共性——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教师受外界刺激产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奖励、职称晋升、工作环境等;精神需要是指教师自我激励的需要,如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需要。 同时,中学教师的需要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物质需要的朴实性。中学教师对生存与工作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的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