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898
“人性观”与校长管理行为[摘要]学校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基础部门。它肩负着执行社会教育指令的绝大部分任务,在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长的智慧与领导能力,在很在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前途。而校长持怎样的人性观,也将影响着其管理行为及管理结果。这就是说“人性观”与校长管理行为有关。[关键词] 人性观 管理行为 方法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指的是人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和属性的综合表征。人性包含着人的天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多方面的表征,它们规定着人性的形成和发展。人性观是管理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管理者持何种人性观将影响着其管理行为,最终决定着管理的效能。 人们对人性的问题认识各有差异。在中国古代就有孟子所谓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性无善无恶说”,以及董仲舒“性三品说”等等。在西方管理理论中,比较系统的人性理论主要形成于现代,最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于1965年总结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X理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Y理论)、“复杂人”(超Y理论)。1981年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1982年彼得斯与沃特曼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而形成了“文化人”假设。但他们或是片面强调人的生性,即自然性;或是片面强调人的习性,即社会性;或是看不到人性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因此都不科学。而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科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性主要就是人脑各种形式的心理——意识运动。具体到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