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考助学机构学生社团发展策略 【摘要】学生社团建设作为自考院校德育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必须要不断强化与完善,逐步成为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有力平台。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分析了该院社团的现状,提出了社团发展的五位管理目标,并从纵向——年级组的层面,横向——各个社团发展的层面,立体地探究了自考院校社团发展的策略,以期待能够对自考院校的社团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终实现自考院校社团的提升、优化。 【关键词】自考助学机构 社团 德育教育
自考助学机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把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传统模式转移到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定位上来是当前社会对自考助学机构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社团是引导全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繁荣校园文化为宗旨的群众性组织,其宗旨是围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的。 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近年来随着学院事业的日益壮大,学院的学生社团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在不断地迈上新的层次,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阵地作用,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使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笔者认为分析学院社团现状及对学院社团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十分有必要。 一、社团发展状况 (一)社团概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院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目前,学院社团总数为19个,与2005年创建之初相比翻了近一倍。学生社团中既有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系列社团,又有依托专业成立的专业社团。社团分为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社会实践类、体育类和公益类。主要有以下特点: 1、艺术类社团占比例最大,学生参与度较高,在同学中的知名度也最大,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其主要形式有三类:一是文学类,如演讲社、动感英语社;二是综合类艺术社团,动漫社、话剧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三是大众化程度较高的艺术社团,院合唱团、哆唻咪艺术社。目前,这些社团社员认同度较高,并且还能积极在学校中进行展演。 2、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类社团以商谈天下(工商、物流专业学生为主)、社工民俗民趣(社工专业为主)、手工社、E时代网络社团(计算机专业为主)为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或专业深度(专业依托性),同学们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畅谈感受,交流心得,以提升素质,如E时代网络社团的成员大都来自计算机专业,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特长,许多同学把加入这些社团的课程及交流视作是专业课程的延伸。 3、体育类社团寓竞技和娱乐于一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深受运动爱好者欢迎。这类社团有排球社、篮球社、足球社、武术社四支社团。这类学生社团因为投入不多,所需场地不大,得到学校各方的欢迎。 4、公益类社团有心理互助社及学院团学联志愿者部牵头的花季志愿者服务社,经常开展一些带有主题性的活动,参与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机动性较大。 总之,各类社团协调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要。今年10月,学院社团经院团委与学生处、教务处协商及征求意见,对社团进行了学分制管理。[①社团学分制教学是将社团一学期的实践活动活动列为课程表,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并使其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社员按规定参与社团活动,并提交期末论文,通过学期考核,就可以取得这门特殊课程的学分。]目前在各年级中,学生社团参与率达100%,充分实现了社团的规模化运作。 (二)社团活动 1、社团活动频率 目前所有学生社团按照社团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要求全部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统一活动,活动时间1-2小时,部分社团,如篮球社、足球社、旅游社活动时间或有延长。 2、社团活动质量 目前,按照学院现有的师资,院团委经与教务处协商,为绝大部分社团分派了指导老师,要求指导教师能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授课或指导,并要求社团指导教师每学期提出相应的社团教学计划表,便于院团委对于社团的过程化监控。从08年9月社团学分制实施至今,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部分社团活动质量呈现较好的态势。 3、品牌活动 在院团委的引导下,学院各社团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我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日益精彩,社团文化日益繁荣,并由此初步形成了“品牌活动”的萌芽,主要有: ①自2006年起,每年五月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社团文化节”。以“博采众长,展社团风采”为主题的社团文化节,通过开展文艺,学术,科技,体育等社团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社团的发展成果,增强了同学们对社团的认识、了解,为我校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②篮球社、排球社与团学联体育部联合举办的“迎新杯”、“迎春杯”体育比赛、“影视沙龙”社的“周五影院”、“东篱书画社”的书画展、花季志愿者服务队的“三·五学雷锋”动漫社的“动漫时装秀”、武术社的武术表演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展示了社团风采,同时也增强了社团的认知度。 (三)社团经费 1、会费收取状况及经费来源: 目前,除东篱书画社、手工社、旅友之家社团按活动材料损耗或活动项目收取相应费用外,绝大部分社团采取免费入会的形式。学生社团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拨款。 2、社团活动经费的花费: 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用途为:社团活动相关材料的购买、社团指导教师的课时津贴及社团宣传。其中,社团活动相关材料的购买包括:手工社指导老师授课所用材料费用,武术社表演使用的部分道具费用,动漫社表演所需的部分材料费用,篮球社、排球社、足球社所需球类等费用;社团指导教师的课时津贴按实际上课次数(15元/每课时)统一上报教务处;社团宣传费包括社团在社团文化周或独立举办活动时所需的宣传材料,如海报、印刷等费用 (四)社团管理与组织形式 按照院团委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社团由学院团委统一管理,鉴于学院社团规模才初步形成,尚未独立成立社团联合会,社团暂由院团学联组织部监管,定期组织社团负责人大会;要求社团开展活动之前提交完整的策划书,负责社团活动的场地申请,前期宣传和后期报道。既使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有充分的自主组织性,又适当地约束社团,促使社团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 (五)学院学生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发展迟滞,会员积极性不高,组织涣散。 2、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 3、社团指导老师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学院社团指导教师均为学院自有师资,绝大部分老师本身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平均每位教师都担任至少两门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指导老师在社团课程上所花的精力也因此而受限。 4、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5、社团活动场地不足。目前,由于学院户外场地较小,排球社、篮球社、武术社等社团活动场地紧张。 6、激励机制不完善。75%的同学认为学校对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在社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社员激励不够,这也是会员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7、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不够。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再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往往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使得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这是在社团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社团规划指导思想 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意愿和爱好,发掘、培养和展现自身才华而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其鲜明的特征。依据学生社团的这一属性,院团委将在今后三年的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握自考院校的学生特点及不同年级段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把握学生社团发展要求的大方向、大原则,以“立足发展,突出建设,分类指导”为指导思想,坚持“深入学生,创立精品”的工作方针,努力构建“学习型、活力型、创新型、和谐型”社团,引导学生社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自主发展,不断优化我院育人环境,在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生成才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五个一”,即:构建一套多层次、高效能的动态管理机制;创建一批重实效、强技能的精品社团活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社团;培养一批适合社团发展的指导教师;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社团骨干。 三、具体措施 (一)纵向—年级段层面 学院的学风建设只有分年级全面展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才有可能构建整体优良环境。学生社团建设是学院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社团建设也需有所侧重。 1、大一年级以活动促学业。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目前学院团委针对大一年级采取社团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凡在校大一年级学生均需选报一个学生社团,学生社团课程分两学期计分,每学期两学分,学生在大学毕业时需有4分的社团素质教育学分,方可毕业。学生社团课程安排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就目前现状来看,有95%的同学认为在学分制下建设社团有积极意义,认为这样更能调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有利于对社团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全面育人”。因此,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院团委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进一步完善社团学分制模式作为工作重点,为社团学分制模式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之在大一年级的学风建设中,在社团的后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大二年级以活动促技能。大二年级的主修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社团课程的安排需以增强学生专业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中心。大二年级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以专业证书考试或实践技能培养为基点,通过开设专业证书考试培训或相关实践,将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构成社团组织。目前,经与教务处协商,大二年级可开设的社团课程有英语等级证书培训社。力争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寻找契机,增开更多相应专业的社团组织。 3、大三学生以活动促就业。大三年级面临就业,社团课程要以“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使学生学会结合自身实际和个人兴趣,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掌握面试技巧,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横向—社团发展层面 1、强化组织建设 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及个学生社团内设机构的工作目标、程序和方法,建立各社团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和合作的畅通渠道,使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抓好学生社团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公开的干部选拔方案,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方案和客观、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估方案,使学生社团联合会成为一个“精诚、团结、高效、务实、创新”的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服务组织。 ②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做好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工作,积极引导新的学生社团组织的成立发展,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发展格局;不断探索社团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大二、大三年级社团的凝聚力;加强横向联合,强调兼容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不同社团的会员合作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优秀学生社团的评价机制,并大力扶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推动社团公开课的开展,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量化考核、评比、表彰、奖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学生社团脱颖而出的良性竞争氛围。 2、细化管理机制 做好社团日常课程的课程监控,保证社团课程有序正常地开展。对学生社团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创新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①积极引导、着力建设社会实践社团。要在社团指导力量加强、活动内容和形式改进上狠下功夫,注重理论学习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以更好地指导社团成员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典范,工作的模范”,实现社团成员“精英化”。 ②大力倡导、重点扶持和科学技术类社团。要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找准切入口,以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为着力点,浓厚校园专业学习氛围,使这些社团逐步成为各社团中的主导力量。 ③积极支持、有效保障社会公益服务型社团。要本着“服务为本、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继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向社区辐射,并不断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层次,将真情献给社会,用科学文化服务社区,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这些社团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④加强监管、热情引导体育类及艺术类社团。要以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基础,以陶冶情操、促进交流为目的,积极开展健康活泼、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实现学生第二课堂生活的多样化。 3、着力打造社团品牌 ①学生社团要切实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培育方面的作用,努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丰富社团活动的开展形式,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以学校和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促进活动多样性、新颖性。 ②继续开展好社团文化节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树立品牌意识,在原有活动模式的基础上突显学生社团特色,狠抓活动质量,社团活动在数量上贵于精而不在多,从各个方面强化活动项目的示范性,争取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加大力度开展“一团一品”活动,一个社团创一个品牌,使社团活动稳步发展、再创辉煌。 4、丰富社团活动 ①完善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申报制和责任制管理,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搭建舞台,拓展空间,提供机会。继续以一“节”为龙头,在办好“学生社团文化节”的同时,鼓励其它精品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使学生社团的价值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②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推动我校学生社团与兄弟院校学生社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新鲜经验。同时展示我校学生社团形象,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③指导教师是社团的“领路人”,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院团委要积极为培养现有社团教师,为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搭建桥梁、广开渠道。 5、创造发展环境 积极采取措施,多方寻求支持,努力为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争取各方面必要的条件,营造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所需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①争取学校党政支持,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争取各部门的协助,为学生社团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②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多方位、互利双赢性合作。 ③建立和加强与其他各高校社团联合会的联系,密切交流和合作。 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加强自考院校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容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适应社会,明白生活的艰辛与责任,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也使自考院校职业能力培训从课堂、实训基地延展到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徐锐:《潜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高教探索》2005年,(2). 2、章剑锋:《高校社团学分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关于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的调查报告.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