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编号:KJ263 论文字数:13265,页数:17 目录 目录 - 1 - 引 言 - 1 - 1 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 2 - 1.1 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 2 - 1.2会计职业判断的特征 - 3 - 2 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与动机 - 4 - 2.1 新准则背景下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 - 4 - 2.2会计职业判断的动机 - 5 - 3 会计职业判断的原则及运用 - 6 - 3.1 会计职业判断的原则 - 6 - 3.2 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 7 - 3.2.1 新准则背景下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 8 - 3.2.2 新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运用列举 - 8 - 3.2.3 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允价值中的运用 - 9 - 4 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 11 - 4.1 我国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 11 - 4.2 改进会计职业判断的措施 - 11 - 4.2.1建立会计职业判断引导体系 - 12 - 4.2.2 构筑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的支撑环境 - 12 - 4.2.3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 13 - 结 论 - 15 - 参考文献 - 16 - 致 谢 - 17 -
引 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包括会计标准在内的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注入了新活力[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3年~1989年的制定主体准则阶段。在这一时期,国际会计准则给予会计职业者过分的判断空间使他们无法进行选择,反而产生混乱,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个阶段是1989年~1995年的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在这一时期,旨在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尽量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三个阶段是1995年起的制定核心准则阶段。核心准则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本世纪之初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后,更明确了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思路。其中包括:确立了原则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鼓励专业判断。由此可见,经过了这三阶段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现在已经将以原则为基础的模式、鼓励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他们的优势。(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国际会计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文除本段外,其余都将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